周默的脸色变得惨白。
“所以……我不是幸存者,我是实验品?”
“不。”林小满握住他的手,“你是见证者。而且你现在能想起来,说明你已经突破了第一层封锁。”
她顿了顿,轻声说:“愿意加入我们吗?不只是为了揭露真相,更是为了让那些再也无法说话的人,被听见。”
周默看着墙上的“记得我”,又看了看樱花树,良久,点了点头。
当天下午,他们一起去了市档案馆。
通过多方打听,林小满联系上一位退休的心理学教授,曾参与过一项名为“青少年群体创伤应激反应研究”的项目。老人起初拒绝接受采访,但在听到“墨墨”这个名字时,突然浑身一颤。
“那只猫……你们竟然还记得它?”他喃喃道,“它是第一个实验体。”
三人震惊。
老人最终答应讲述部分真相:
十年前,政府联合多家心理研究机构,在这所中学秘密推行一项“记忆隔离”实验。目的是测试在极端集体创伤下,人类是否可以通过外部干预实现“情绪剥离”,从而避免PTSD的广泛传播。
“他们认为,痛苦是可以被格式化的。”老人眼中含泪,“于是设计了一套‘规则系统’,通过广播、气味、光影等感官暗示,诱导学生进入潜意识服从状态。而那只黑猫,原本是实验室的观察动物,因意外接触到实验药剂,产生了异常感知能力……它成了第一个反抗者。”
“它破坏了系统。”
“是的。它引导你们发现了真相,所以他们不得不……烧了它。”
林小满感到一阵窒息。
原来墨墨不只是宠物,它是觉醒者,是牺牲者,是这场荒诞实验中唯一保持清醒的生命。
“那现在呢?”苏晓问,“还有人在继续这种实验吗?”
老人沉默许久,只说了一句:“你们最近有没有注意到,某些学校的心理课,开始统一使用一款叫‘心灵花园’的APP?”
他们回去后立刻调查。
那是一款看似普通的心理健康软件,界面温馨,功能包括冥想指导、情绪记录、匿名倾诉等。可当林小满深入分析其后台数据流向时,发现所有用户输入的关键词??“死亡”、“暴力”、“背叛”、“火灾”??都会被加密上传至一个境外服务器,标记为“高风险个体”。
更可怕的是,部分用户的账户在提交特定内容后,会收到一条隐藏指令:
**“请忽略刚才的想法,它们只是错觉。深呼吸三次,重新开始。”**
这是新版的“规则”。
温柔的,数字化的,渗透进日常生活的规则。
当晚,四人聚在便利店后巷开会。
“我们不能再等了。”林小满说,“他们换了方式,但目的没变??让人忘记,让人顺从,让人沉默。”
苏晓握紧拳头:“我们要曝光它。”
李砚秋翻开素描本,画下一幅构图:四个身影并肩站立,背后是燃烧的屏幕,而他们的手中,举着无数写满文字的纸条,如同火炬。
周默低声说:“我可以黑进那个APP的测试版本,拿到原始代码。”
林小满点头:“我们不做黑客,也不搞对抗。我们要做的,是让更多人‘记得’。”
她拿出手机,打开社区写作班的群聊,发了一条消息:
**“下周主题:《我从未说出口的秘密》。欢迎分享任何你想被听见的故事。”**
第二天,报名人数翻了五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