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妈妈想和观影合作一个项目。”李雪梅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,“我刚刚成立了一个文化之光基金会,旨在推动海外流失文物回归。我想让御梦传媒的王牌纪录片团队,打造一个系列微纪录片,名字就叫《国宝的声音》。”
“这个纪录片,不追求宏大叙事,而是聚焦于一件件具体的、流散海外的珍贵文物。我们要用拟人化的视角,讲述它们的身世。它们诞生于哪个辉煌的时代,由哪位无名的工匠倾注心血,它们见证过怎样的悲欢离合,又如何在战火与动荡中被迫远离故土,如今在异国的博物馆或藏家手中,承受着怎样的孤独与乡愁。”
“我想让冰冷的文物活起来,让观众感受到它们是有生命、有故事的。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,更是我们民族记忆的碎片,是漂泊在外的游子。”
赵雅丽在电话那头听得心潮澎湃,“妈妈!这个创意太棒了!这完全符合观影的用户!我们平台上的观众,就是最喜欢这种有深度的内容!”
“所以,妈妈希望这个系列纪录片,能在观影APP上进行独家首播。”李雪梅说出最终目的,“利用你们平台的用户群体,先形成口碑,然后再通过御梦传媒的渠道推向大众市场。”
“没问题!绝对没问题!”赵雅丽立刻答应,“我这就去和同学沟通,为《国宝的声音》安排最好的推荐位和宣传资源!”
“御梦传媒”最顶尖的纪录片团队迅速组建起来,李雪梅亲自参与了策划会议,利用她刚刚获得的【文物鉴定与溯源】技能,为团队提供了许多关于文物历史背景、工艺细节和流传脉络的专业指导,确保内容的严谨性。
这部系列短片,首先就在“观影”APP上独家播出。其精良的制作、深刻的情感共鸣和独特的视角,瞬间引爆了“观影”的用户群,并迅速破圈,被各大视频平台转发,#国宝的乡愁#、#接国宝回家#等话题接连冲上热搜。引发了全民对海外流失文物的巨大关注和讨论热潮。
远在米国的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华侨杨老先生,偶然间在孙女的平板上,看到了《国宝的声音》中关于一幅唐代《照夜白图》的短片。短片讲述了这这幅作品如何经过战乱,然后流落异邦的故事。
杨老先生看得老泪纵横。他的父亲当年就是为了躲避战乱,才变卖家产,带着年幼的他和他母亲,颠沛流离,远渡重洋来到米国。临行前,他的父亲变卖了所有家当,却唯独用重金从一个古董商手里买下了这幅作品,说,“这是根,不能丢。看见它,就像看见了家乡。只要它在,我们的根就没断。”
这幅唐代韩干的作品,伴随了杨家在海外的几十年风雨,见证了杨老先生从孩童到垂暮,见证了杨家在异国他乡的奋斗,也成了他们思乡的精神寄托。杨老先生抚摸着图中的马儿,短片里那句“它们也在思念着故乡”在他耳边反复回响。他想起父亲临终前望向东方的眼神,想起自己这大半生虽在海外事业有成,儿孙满堂,但心底那份对故土的眷恋,从未有一刻停止。
几经辗转,杨老先生通过华人社团,联系上了刚刚成立不久的“文化之光”基金会。他没有索要任何报酬,只是提出了一个请求,“请带它回家,让它替我们这些回不去的游子,看看今天的祖国。”
接到孙佳仪汇报的电话时,李雪梅正在开会。
她走到会议室外的走廊,听着孙佳仪激动的说,“李总!米国一位杨老先生联系我们,说他看到了《国宝的声音》!他手中就有纪录片里的唐代《照夜白图》。他表示愿意无偿捐赠给基金会,送回祖国!他说这是了他父亲和他自己一生的心愿!”
李雪梅在听到“无偿捐赠”四个字时,心中满是感动,“佳仪,立刻组织最专业的团队,以最快的速度办好手续前往米国,保证文物回家,所有费用,基金会承担!”
一周后,首都国际机场的贵宾通道外,聚集了闻讯赶来的媒体记者、文物局的代表、以及众多自发前来迎接的市民。
文物在基金会工作人员和李雪梅派去的专家团队护送下,并由杨老先生的儿子,一位同样已至中年的华裔亲自捧出机舱时,现场迎接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哽咽的欢呼。
杨先生的眼眶泛红,他对着话筒说,“我父亲说,是时候让它回家了。它漂泊得太久,该回到它诞生的地方,让更多的同胞看到它。我们杨家,完成了守护它的使命。”
媒体记录了这感人的一刻,“观影”APP全程直播。这不仅是一件文物的回归,更是千千万万海外游子赤子之心的象征,无数屏幕前的观众为之动容落泪。
经此一系列事件,李雪梅的文化回归行动,获得了官方的高度认可和民间的广泛爱戴。她的形象,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,变为了有担当、有情怀的文化守护者。
而那个曾经嘲讽她的“骑士精神”公司,在其最新游戏发售时,遭遇了全球大量玩家的自发抵制,销量惨淡,股价大跌,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