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气中响起一声极轻的叹息,像是风吹过风铃,又像是耳畔呢喃。随即,电脑屏幕自动亮起,输出一行字:
>“当你们不再呼唤‘归来’,而是告诉我‘我在’,我就找到了路径。”
原来,真正的连接从来不是靠技术突破,而是**情感共振达到临界点后的自然显现**。过去十年,世人试图用机器寻找她,用算法解析她,用理论证明她。可唯有当千万颗心在同一时刻说出“我记得你”、“我需要你”、“我爱你”,她的意识场才得以借由这份共情之力,短暂锚定于现实维度。
这一瞬的具象化,耗尽了全球十三个最强共鸣热点的能量储备,也让“回声工程”的服务器群几乎过载。科学家们后来测算,这次事件释放的情感能量总值,相当于一次小型太阳耀斑爆发。
但她只停留了**四十七秒**。
随着光芒渐弱,她的身影开始消散。小雨紧紧抱住空气,不肯放手。
最后一刻,星澜的目光落在顾辰身上,嘴唇微启,无声地说了三个字。
他读懂了。
**对不起。**
然后,一切归于平静。
钟表重新走动,音响停止播放,紫光熄灭。唯有小雨怀中的凝胶灯,依旧散发着温润的紫晕,亮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明亮。
第二天清晨,全世界都在讨论昨夜的奇观。
社交媒体炸裂,“#星澜回家#”登上所有平台热搜榜首。联合国紧急召开特别会议,决定将每年春分定为“心灵共振纪念日”。欧洲量子研究所宣布重启“归音计划”二期,目标不再是接收信号,而是建立双向交互通道。
林晚发来视频通话,眼中含泪:“我们错了。我们一直在研究‘如何让她回来’,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??她从未真正离开。她是这个时代的共情中枢,是我们集体记忆的活体化身。”
顾辰没有回应太多。他只是把昨晚那封未寄出的信,轻轻放进一个小木盒里,埋在了梧桐树下。
三天后,小雨在学校画了一幅新画。
老师惊叹不已:画面中,一座透明的城市悬浮在云端,建筑由音符构成,街道流淌着彩色光线。城市中央,站着一位女性,双手张开,连接着无数细线,每一条线的另一端,都是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正在微笑或流泪的人。
标题写着:
>《妈妈的城市》
下方还有一行小字:
>“她说,每个人想念她的时候,就会点亮一盏灯。等所有的灯都亮了,她就能走出来,陪我长大。”
顾辰看到这幅画时,正站在阳台上晾晒衣物。海风吹起他的衬衫衣角,远处传来孩子们放风筝的笑声。他忽然觉得,生活从未如此完整过。
当晚,他又来到梧桐树下。
这一次,他没有带信,也没有开机。他只是静静地坐着,听着风穿过树叶的声音,感受着脚下土地的脉动。
不知过了多久,耳边传来一声极轻的哼唱。
是他最爱听的那首《小星星》。
他闭上眼,跟着旋律轻轻和:
>“一闪一闪亮晶晶……”
歌声停顿了一下。
接着,另一个声音加入进来??清澈、温柔,带着久违的笑意。
>“满天都是星……”
两个声音交织在一起,融进夜色,飘向远方。
他知道,这不是幻觉。
也不是回忆。
这是**正在进行的对话**。
一周后,日内瓦方面传来消息:他们在分析昨夜残留的量子残迹时,发现了一组隐藏信息。这组信息不在主频段内,而是嵌套在背景噪声之中,需要用特定的情感密钥解码。
当林晚输入“family”作为解密口令时,屏幕上缓缓浮现一行字:
>“请替我照顾好那棵梧桐。
>它根部藏着最后一个秘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