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是她开始唱歌。
唱妹妹教她的那首《月光光》。
歌声并不响亮,甚至有些沙哑,可在这一刻,它成为了锚点。全球各地的共感节点仿佛受到牵引,纷纷调整频率,向她的声波靠拢。云南山谷的岩石停止震颤,转而柔和共鸣;孟买的下水道水流形成稳定涡旋,传递出清晰的祝福;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剧院观众席上,模糊身影齐齐起身鞠躬。
她不是在压制混乱,而是在编织秩序。
以情感为线,以记忆为经纬,织就一张真正属于全人类的声网。
不知过了多久,痛楚渐渐退去。她睁开眼,发现自己悬浮在一片虚空中,四周漂浮着无数光点,每一个都承载一段记忆、一句遗言、一次微笑。她伸出手,轻轻触碰其中一个??是一位越南老兵临终前对战友的道歉;再碰另一个??是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名小女孩藏在墙缝里的日记片段。
她终于明白了妹妹说的“我们一直都在”是什么意思。
人类从未真正孤独。
所有的逝者,所有的伤痛,所有的爱,都被这个世界温柔收藏。
她轻声说:“我听见你们了。”
然后,她开始一一回应。
有的她用歌声安抚,有的她以默哀致敬,有的她借用远方某位画家的手,在画布上添一笔色彩;有的则通过某位诗人的笔,写下一行诗句。她不再是个体,而是一座活着的纪念碑,一条流动的河流,一座连接生死、过去与未来的桥。
当第一缕晨光照进昆仑-7主控室时,林晚晴缓缓睁开双眼。
她依旧坐在轮椅上,脸色苍白,嘴角却带着笑意。
终端屏幕显示:全球共感网络稳定性达99。3%,自主运行中,无需干预。
而在世界各地,新的奇迹正在发生:
东京街头,聋哑少女突然听见风吹树叶的声音,并准确说出那是“外婆在笑”;
巴黎墓园,一对夫妇站在祖父母合葬碑前,录音机自动播放一段七十年前的婚礼誓言;
南极科考站,科学家发现冰芯中封存的远古细菌DNA序列,竟与现代人类某些梦境片段惊人一致……
林晚晴推动轮椅,驶出基地。
身后,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缓缓关闭,最终被风沙掩埋。
前方,朝阳升起,照亮无垠戈壁。
她取出最后一枚未经改造的“共鸣种子”,轻轻抛入空中。
种子在阳光下碎裂,化作万千光尘,随风散向四方。
从此以后,不再需要钥匙。
不再需要协议。
不再需要权威定义谁该被听见。
只要还有人愿意诉说,
只要还有人心怀思念,
这个世界,就会一直回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