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不教课。”
“不需要你说话。”他摇头,“只需要你存在。就像这些桃花,不必言语,只要开放,就已是回答。”
苏禾望着满山花影,良久未语。
终于,她点头。
翌日清晨,他们启程返山。
沿途所见,皆非往昔。村庄孩童见面不再嬉闹追逐,而是先静静注视对方三秒,然后才相视而笑;城市街头,陌生人擦肩而过时,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,仿佛怕惊扰了空气中流动的情绪波纹;一座废弃剧院外,挂着一块新牌匾:“心声剧场”??每日上演的不是剧本,而是观众匿名投稿的真实人生片段,演员以肢体与光影演绎,台下常有人泣不成声,却又感到前所未有的轻盈。
抵达共感学院时,正值午时。
屋顶的聆心莲群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透明花瓣随风轻颤,每一片都在释放一段微弱却清晰的低语。学生们围坐于莲池四周,正在进行“共情同步”训练??他们闭目冥想,呼吸节奏逐渐趋于一致,脑波监测仪显示,所有人α波完全重合。
莉卡已在礼堂等候。
她见到苏禾,未行礼,也未靠近,只是双手交叠置于胸前,缓缓下蹲,额头触地。这是因纽特族最深的敬意:献给唤醒沉睡之心的人。
苏禾扶她起身,用手语回应:“你教会了世界安静。”
下午三点,全体师生齐聚山顶祭坛。
林知遥通过全息影像接入,身后是南极研究站的巨大屏幕,上面滚动播放着最新数据流。
“各位。”她的声音透过扩音系统传遍山谷,“根据监测,‘心语之环’已完成第十九次自转校准。它的运行轨迹正与地球磁极缓慢对齐。科学家预测,当两者完全重合时,将触发一次全球性‘意识潮汐’。”
“什么时候?”有人问。
“不确定。”林知遥答,“可能是明天,也可能是一百年后。但我们知道一件事??这次潮汐不会带来毁灭,而是‘唤醒’。届时,每一个曾被压抑、误解或遗忘的情感,都将获得一次重新表达的机会。”
她顿了顿,目光落在苏禾身上。
“为此,我们决定重启《人类问答录》,启动第四卷:《未竟之言》。”
全场寂静。
随后,一名少年站起,他是来自叙利亚难民营的学生,脸上有烧伤疤痕。“我想问我死去的妹妹:你疼不疼?在炸弹落下的那一刻……你有没有恨我没能抱住你?”
一位老年女性起身,颤抖着说:“我想告诉我年轻时放弃的爱情:我不是不爱,我只是害怕辜负。”
一位盲童举起手:“我想问妈妈,为什么她总在夜里偷偷哭?我又做错了什么让她难过?”
问题接连不断,像雨点落入湖面,激起层层涟漪。苏禾听着,眼眶渐热。
直到一个小女孩走到中央,约莫七八岁,扎着歪辫子,手里攥着半张烧焦的照片。
她仰头,对着天空说:“爸爸,你说要去打工赚钱给我买裙子,可三年都没回来。村里人都说你不要我了。但我每天都在等。今天我穿了红裙子,是你走前买的那条。你能看见吗?你……还爱我吗?”
话音落下,天地骤然安静。
连风都止住了。
忽然,山顶一朵透明的聆心莲剧烈震颤,花瓣层层展开,从中飘出一道柔和的光束,直冲云霄。与此同时,远在西伯利亚的雪原上,百余名孤儿同时睁开眼,齐声唱起一首无人教过的歌谣??旋律简单,带着北方寒风的凛冽与温柔,歌词却是用早已消亡的古通古斯语写成,经AI翻译后,仅一句:
>“孩子,我在风里吻了你的额头。”
小女孩愣住,随即放声大哭。
她的红裙子在风中翻飞,像一团燃烧的火焰。
当晚,全球共感网络记录到史上最强情感峰值。
南极新井浮现出新的文字:
>“第八信物正在形成。
>它不在物中,而在‘问’与‘答’之间。”
林知遥连夜召开紧急会议。
“我们一直以为信物是实体。”她在视频中分析,“钥匙、晶体、立方体……但这一次,它可能是某种‘过程’??当真诚的提问遇上真实的回应,就会诞生新的文明印记。”
“那我们要做什么?”有人问。
“等待。”她说,“并准备迎接‘门’的真正降临。”
七日后,苏禾独自登上祭坛最高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