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八章:尘封的竞争
“滨海第三研究所”这个名字,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林邃记忆深处一扇生锈的铁门。父亲林正生前偶尔提及的片段、书房里那些泛黄的笔记、以及母亲隐晦的叹息,此刻都变得清晰起来。
父亲很少谈论自己的工作,尤其是研究所后期的事情,那仿佛是一道不愿触碰的伤疤。林邃只知道父亲曾在那里致力于一项重要的材料科学研究,后来项目受阻,父亲郁郁寡欢,最终因病早逝。
现在,这道伤疤被强行揭开,而且与赵磐纠缠在一起。
林邃无法通过公开渠道查询到多少关于“滨海第三研究所”的详细信息,它似乎早己改制或解散,相关档案也被列为机密。但他有影。影的网络如同最精密的探针,能够深入那些不对外界开放的数据库缝隙。
指令下达后,影很快从尘封的电子档案库、数字化后的旧报刊以及校友录的零星信息中,拼凑出了一幅令人震惊的图景。
“林总,查到了。”影的声音带着一丝罕见的凝重,“您的父亲林正教授,与赵磐,确实是国立东海大学的同级校友,都就读于物理学院。从仅存的几张集体照片看,他们当时甚至在同一学术小组,关系似乎颇为密切。”
林邃盯着影传来的模糊黑白照片。照片上,年轻的父亲戴着眼镜,笑容温和,带着书卷气。而他身边,那个眉眼间己有几分如今枭雄模样的青年,正是赵磐。两人勾肩搭背,看起来如同挚友。
“毕业之后,他们先后进入了相关的科研领域。大约三十年前,国家启动了一个名为‘曙光’的高性能结构材料重点项目,旨在突破技术瓶颈。当时,有两个核心团队进入了最终角逐。”影继续汇报,“一个是由您父亲林正牵头的‘滨海第三研究所’团队,另一个,则是赵磐当时所在的‘北方材料研究院’团队。”
林邃的心跳开始加速。他预感到了什么。
“项目评审持续了近一年。最终,赵磐的团队凭借一份据说‘更具创新性和可行性’的技术方案,获得了‘曙光’项目的主导权和国家巨额资金的扶持。”影调出了一份扫描的、带有保密级别的项目简报摘要,“而林正教授团队的方案,则被评审委员会认为‘理论过于超前,实践风险过高’而搁置。”
仅仅是竞争失败吗?林邃皱紧眉头。学术竞争本是常事,但结合后来发生的事情,绝不可能如此简单。
“那之后呢?我父亲的项目组怎么了?”林邃追问,声音有些发紧。
“根据公开记录和内部通报,”影顿了顿,似乎在斟酌用词,“在赵磐团队接手‘曙光’项目大约一年后,滨海第三研究所林正项目组所在的实验室,发生了一起严重的‘意外事故’。通报称是‘高压反应釜因操作不当引发爆炸’,导致关键实验数据损毁,多名研究人员受伤,项目核心设备报废。事故调查结论是‘责任事故’,项目组随后被解散。”
意外事故?操作不当?
林邃的拳头骤然握紧。他父亲一生严谨,对实验安全的要求近乎苛刻,他领导的团队,怎么可能犯下如此低级的、导致全军覆没的“操作不当”?
老K恐惧的眼神、那含糊的“七九”日期、还有那起将父亲毕生心血毁于一旦的“事故”……所有这些碎片,在这一刻,被“竞争关系”这根线串联了起来。
一场国家级项目的竞争,一对曾经的同窗好友,一个获胜,一个惨败且遭遇“意外”……
这绝不是巧合!
赵磐的胜利,真的那么光明正大吗?父亲的“事故”,真的只是一场意外吗?
林邃感到一股冰冷的怒火从心底升起,几乎要将他吞噬。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,对影下达了新的、更具体的指令:
“影,集中所有资源,深挖三十年前‘曙光’项目的评审细节,我要知道赵磐团队那份获胜方案的每一个关键论点!同时,不惜一切代价,找到当年滨海第三研究所事故调查的原始报告,特别是关于事故技术鉴定的部分!还有,查清楚‘七九’这个日期,在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!”
他要知道真相。关于父亲的真相,关于赵磐真面目的真相。
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