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夏夜闷热得像个蒸笼,出租屋里的老旧空调嗡嗡作响,吹出的风带着几分凉意,却压不住李磊心里的燥热。凌晨一点半,他瘫在吱呀作响的折叠床上,后背汗湿了一片,手指却仍在手机屏幕上飞快滑动,指尖在玻璃上磨出细微的声响。
体育论坛的“华峰专楼”己经盖到了三千多楼,红色的“新回复”提示像火苗似的跳动。他刚敲下“有没有人有训练赛完整视频”,点击发送的瞬间,屏幕就被新消息刷屏——不到十秒,二十多条回复挤爆了对话框。
“兄弟别等了,我翻遍了Reddit和Twitter,就只有那个15秒的片段。”
“我把片段放慢到0。5倍速看了三遍,华峰的滑步太丝滑了!韦德那记变向,换别人早被甩飞了,他居然没失位!”
“求好心人扒一下华峰的防守数据,这水平真的是新秀吗?”
李磊点开那条被转发了上万次的短视频。画面里的训练馆光线昏暗,篮球撞击地板的“砰砰”声透过手机扬声器传来,带着电流的杂音,却格外清晰。穿蓝色训练服的华峰像块磁铁似的贴在韦德身后,韦德的红色球衣在画面里晃来晃去,连续两次变向都没能甩开那道蓝色身影。最后一秒,韦德仓促传球,被埋伏在侧的热火队友断下,场边突然传来教练的喝彩声:“NiceDefence(好防守)!”
那声喝彩像根火柴,瞬间点燃了李磊的情绪。他猛地坐起身,折叠床发出“嘎吱”的抗议,手里的手机差点滑落在地。这是他连续第三天熬夜刷华峰的消息——从选秀被热火选中那天起,这个名字就成了他生活里的新焦点。作为从小看NBA长大的球迷,他见证过姚明在丰田中心的怒吼,也为后续中国球员在NBA的挣扎暗自惋惜,首到上周看到华峰的新闻,心里那团快熄灭的火才重新燃了起来。
“至于对个夏季联赛新秀这么狂热吗?”昨天办公室里,同事笑着拍他的肩膀,语气里带着调侃。李磊当时没反驳,只是打开手机里的视频,指着华峰的眼睛:“你看他防韦德的眼神,那不是新秀的怯,是真敢防。”
手机突然震动起来,是球迷群里的消息。群主“篮球老炮儿”发了张模糊的报纸截图,配文:“《体坛周报》明天的头版,华峰专题!”李磊赶紧放大图片,标题《从社区球场到防住韦德:中国新秀的NBA进阶路》格外醒目,黑体字像钉子似的扎进眼里。他摸出枕头下的闹钟,拧到早上六点——报亭七点开门,他要第一个买到报纸。
窗外的蝉鸣突然响了起来,李磊低头看着手机里循环播放的短视频,华峰的滑步在屏幕里反复出现,他忍不住攥紧拳头:“明天可别让人失望啊。”
清晨七点的上海,天刚亮透,南京西路的写字楼还没完全苏醒,《体坛周报》的编辑部却己经亮如白昼。键盘敲击声、打印机运作声、同事间的低声讨论,混在一起织成一张忙碌的网。
张弛盯着电脑屏幕,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句:“热火队助理教练评价华峰‘防守预判远超同龄新秀’,这或许是中国球员在NBA的新出路。”按下保存键的瞬间,他长长舒了口气,靠在椅背上,揉了揉发酸的眼睛。电脑右下角的时间显示“7:03”,他从昨天下午三点坐到现在,只在凌晨三点眯了半小时。
为了这篇专题,他几乎榨干了所有精力。先是联系在美国的特约记者,拜托对方守在热火训练馆外,拿到了“华峰每天提前两小时到馆”的独家消息;又翻出王治郅、巴特尔初入NBA时的资料,对着表格比对了三个小时,才确定“华峰的防守定位更清晰”的论点;稿子写了五版,前西版都被主编打了回来,理由是“不够有温度,没写出中国球迷的期待”。
“张哥,这华峰真能火?”排版同事小王路过他工位,探头看着屏幕上的训练赛照片——华峰弯腰防守,双臂张开,眼神紧紧盯着韦德,连头发丝都透着专注。“我看之前不少新秀都是昙花一现,夏季联赛打得好,常规赛就歇菜了。”
张弛指着照片里华峰的膝盖:“你看他的重心压得多低,双臂张开的角度正好能覆盖韦德的突破路线,这不是靠天赋瞎防,是有章法的。而且你没发现吗?国内三家运动品牌己经找他谈代言了,这速度,除了姚明当年,没第二个人能做到。”
正说着,手机突然响了,屏幕上跳出“央视《篮球公园》编导”的名字。张弛赶紧接起:“李导,您好。”
“张老师,我们今天下午录节目,想请你聊聊华峰,郭士强指导也会来,你有空吗?”
“有空,当然有空!”张弛立刻答应,挂了电话后,他看着屏幕上“华峰”两个字,突然想起昨天特约记者发来的一句话:“训练馆里,华峰总是第一个到,最后一个走,连清洁工都认识这个中国小子,说他‘练得比谁都狠’。”
下午两点,央视演播厅里,灯光亮得刺眼。郭士强指导坐在嘉宾席上,手里拿着一张塑封好的训练赛照片,手指在上面轻轻滑动,目光专注得像在研究战术图。
“你们看这里,”他指着照片中华峰的膝盖,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演播厅,“他的重心压得多低,双臂张开的角度正好能覆盖韦德的突破路线,这不是随便摆出来的姿势,是练了无数次才有的肌肉记忆。”
主持人笑着接话:“郭指导,您这么一说,我倒想起您当年打球时,防守也以‘稳’著称。您觉得华峰的防守风格,和您当年有相似之处吗?”
郭士强放下照片,眼神里多了几分回忆:“有点像,但他比我当年更灵活。我托朋友问过热火的训练师,华峰每天提前两小时到馆里练滑步,别人练三十组,他就练五十组,练到膝盖都肿了,还在坚持。咱们中国球员想在NBA立足,要么有姚明那样的身高优势,要么就得有这种死磕的劲头。”
“那您觉得他明天能防住马克希尔吗?”主持人追问,“毕竟马克希尔是力量型前锋,和韦德的风格完全不同,华峰的身体对抗能顶住吗?”
郭士强拿起桌上的矿泉水,喝了一口,语气笃定:“能防住韦德,说明他的横向移动和预判都过关了。对付马克希尔,关键在技巧不在蛮力——华峰的臂展有2米1,只要能卡住位置,用臂展限制马克希尔的转身,就能降低他的得分效率。而且你看他抢篮板的动作,手眼协调很好,不会轻易被马克希尔抢下前场板。”
录制间隙,工作人员递来一瓶水,郭士强接过,却没喝,而是拿出手机,点开和前男篮队友的群聊,发了条消息:“明天凌晨三点,华峰的比赛,别忘了看。”群里立刻热闹起来,有人回复“早就定好闹钟了”,有人说“准备好咖啡熬夜”。
他看着手机屏幕,忍不住笑了。他知道,圈子里不少人都在关注这场比赛——不是因为夏季联赛多重要,而是因为大家都盼着,能有个中国球员在NBA的防守端,真正闯出一片天。就像当年姚明在中锋位置证明自己那样,华峰或许能在防守端,为中国球员开辟一条新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