归墟母星的灰色大气层在舷窗外展开,飞船的曲率引擎突然发出一阵刺耳的金属摩擦声,光屏上的转速数据开始剧烈波动——从稳定的1。8×10?rmin骤降至1。2×10?rmin,引擎支架的温度则持续升高,红色预警灯在控制台前不断闪烁。
“引力场干扰太强!引擎支架出现金属疲劳,再这样下去会断裂!”林夏的全息影像飘在引擎参数面板旁,瞳孔中弹出支架的应力分布图,红色区域己覆盖近三分之一,“归墟母星的引力场比预估强37%,常规钛合金支架根本扛不住这种持续撕扯!”
俞天的机械义眼切换到引擎内部视角,看到支架的连接处己出现细微裂纹,若不及时处理,5分钟内引擎就会彻底停摆。马库斯的机械臂快速调出备用零件清单,却连连摇头:“备用支架都是同材质的,换了也撑不了多久,除非能改变支架的抗疲劳结构!”
“改结构!用宝船的龙骨法子!”墨守突然从储物舱拖出一块南洋铁梨木的样本——是出发前从火星基地的古船博物馆带的,木头上清晰的纤维纹路在灯光下格外明显,“当年郑和的宝船能抗印度洋的风暴,全靠龙骨的纤维分布!中空的木芯能分散海浪冲击力,咱们用中空钛合金模仿这个结构,肯定能扛住引力撕扯!”
俞天立即让船员将引擎支架拆解下来,墨守则在光屏上画出龙骨结构的示意图:“把钛合金管做成中空的,内壁刻上和铁梨木纤维一致的螺旋纹路,这样引力波冲击时,能量会顺着纹路分散,不会集中在一点!”他指着示意图的节点处,“关键节点要做成‘榫卯式’,像宝船龙骨的衔接那样,用咬合代替焊接,减少应力集中!”
船员们按照示意图改造,将实心钛合金支架替换成中空管,内壁刻出0。5毫米深的螺旋纹路,节点处则用精密机床加工出榫卯结构。30分钟后,改造后的支架重新安装到位,林夏立即启动引擎测试——转速数据很快回升至1。8×10?rmin,支架温度稳步下降,应力分布图上的红色区域逐渐消退。
“抗引力疲劳强度提升240%!当前稳定运行时间己超过120分钟,远超改造前的45分钟!”林夏调出对比数据,改造后的支架在归墟母星引力场中,金属疲劳速率从0。8mmh降至0。2mmh,完全满足轨道巡航需求。
她继续分析支架的振动数据,突然发现一组熟悉的频率曲线:“支架的共振频率是2。3Hz,和我调取的宝船历史数据对比——当年宝船在印度洋遭遇8级风暴时,龙骨的摇摆频率也是2。3Hz,吻合度95%!”
“这就对了!”墨守蹲在引擎旁,手指摸着支架的中空管,“大海的波浪就是最原始的曲率场,宝船的龙骨能扛住波浪,自然也能扛住引力场的‘星际波浪’!两者的受力逻辑根本一样!”
就在众人检查改造后的引擎时,墨守挂在腰间的郑和罗盘突然自行转动起来,铜制盘面投射出一道淡蓝色的全息影像——不是星图,而是归墟母星的内部结构剖面图:从灰色地壳到熔岩地幔,再到核心处,一个半透明的水晶矩阵正散发着淡紫色光芒,无数能量纹路从矩阵延伸至星球表面,与归墟战舰的能量信号同源。
林夏立即捕捉水晶矩阵的能量特征,与暗星的数据库进行比对:“相似度88%!都能释放稳定的能量场,只是归墟母星的矩阵能量更强,覆盖范围更广!”她放大矩阵的细节,发现其中镶嵌着无数细小的金属颗粒,成分与之前假虫洞的碎片一致,都是“归墟合金”。
俞天的机械义眼聚焦在水晶矩阵的中心,那里有一个黑色的圆点,能量信号比周围弱很多,像是刻意留出的空白区域:“这个矩阵肯定是归墟文明的核心设施,说不定和他们收割低等文明的技术有关。”
墨守的手指在罗盘盘面上滑动,试图放大矩阵的细节,罗盘却突然闪烁起来,全息影像开始模糊:“归墟的引力场在干扰信号!得再靠近点才能看清!”可话音刚落,飞船的警报系统再次响起,光屏上弹出归墟战舰的信号——三艘战舰己突破陨石带,正朝着飞船的位置驶来,主炮己开始充能。
林夏快速计算逃生路线,却发现所有方向的引力场干扰都在增强:“常规航线会让引擎负荷超标,除非我们能进一步优化支架结构!”墨守盯着引擎支架,突然想起宝船的“水密隔舱”:“或许可以加一层‘隔舱式’缓冲!宝船用水密隔舱抗沉,咱们用缓冲层扛引力冲击!”
俞天立即点头,让船员准备加装缓冲材料,而林夏则继续分析水晶矩阵的数据——归墟母星核心的这个设施,究竟是能量源,还是控制引力场的关键?宝船的结构改造,又能否支撑他们突破归墟战舰的围堵,靠近这个神秘的水晶矩阵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