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文望着地上堆得半人高的石块,又看了看村民们虽带疲惫却透着期待的脸——南洼村的旱田等不起,县衙批文来回要两天,万一再遇上文书拖延,支渠动工就得往后推,错过雨季前的浇地时机,今年的旱田还是白等。“咱们去石山拉!”他把测绳往腰间一缠,声音笃定,“李西,你带五个壮丁去村里借牛车,再备些粗绳和木杠,绑石块用;老陈,你跟俺去石山探路,看看哪段路好走,避开滑坡的地方;老周,你组织村民准备干粮,明天一早出发,争取两天拉够石块!”
李西立刻扛着铁锹往外走,粗声粗气地应:“俺这就去借牛车!村里有五辆,再去邻县借三辆,拉得快!”老陈也背上罗盘,跟着沈文往石山方向走:“石山北坡的路相对平,就是有两段路雨季容易滑,得提前做标记,让大家走内侧。”
第二天一早,天刚蒙蒙亮,二十多个村民就集合在村口,八辆牛车排成队,每辆车上都绑着粗绳和木杠。王婶提着两大布包玉米饼和绿豆汤,挨个往村民手里塞:“路上饿了吃,绿豆汤凉过了,解渴!拉石块别太急,安全第一!”小豆子也挤在队伍里,手里攥着根小树枝:“沈小哥,俺也去!俺能帮着捡小石块,不添乱!”沈文笑着揉了揉他的头:“行,跟在俺身边,别乱跑!”
队伍往石山赶,刚出村没多远,就遇到张乡绅带着三个邻县村民赶来,每人手里都拿着把镰刀和绳索:“沈小哥,俺听说你们去拉石,俺们也来帮忙!石山的路俺熟,哪段有坑哪段滑,俺都知道!”沈文心里一暖,拍了拍他的肩:“多谢你!有你们带路,能省不少事!”
石山离村子有八里地,前半段是土路,还算好走;后半段是山路,路面窄,还满是碎石,牛车走在上面“咯噔咯噔”响,得有人在旁边扶着,才不会翻。走到最滑的那段路时,张乡绅让大家停下来,用镰刀砍了些树枝,铺在路面上:“这路一沾潮气就滑,铺些树枝能防滑,牛车走得稳!”村民们跟着学,没一会儿就铺了半里地的树枝,牛车走在上面果然稳多了。
到了石山脚下,沈文让大家先休息片刻,再分头捡石块——选的都是半人高、质地坚硬的石块,太大会压坏牛车,太小又不顶用。李西力气大,抱着石块往牛车上搬,脸憋得通红,额头上的汗顺着下巴往下滴;小豆子则在旁边捡小石块,装进竹篮里,说要用来填渠壁的缝隙;老陈拿着罗盘,在石山边测了测,叮嘱大家:“别往山南坡去,那边土层松,容易塌方,就在北坡捡!”
中午休息时,王婶托人送来的干粮正好到了,村民们坐在石头上,啃着玉米饼,喝着绿豆汤,聊着支渠修好后的日子。张乡绅咬了口饼,笑着说:“等你们的支渠修通了,俺们村也能跟着沾光,以后浇地更方便了!”老周也跟着说:“是啊!支渠通了,俺们村的旱田就能种小麦,再也不用种杂粮了,今年冬天就能吃上新麦馒头!”
下午,大家加快了捡石块的速度,夕阳西下时,八辆牛车都装满了石块,用粗绳绑得结结实实。往回赶时,天渐渐黑了,沈文让人在牛车上挂起油灯,昏黄的灯光照亮了路面,队伍像一串移动的星星,慢慢往村子方向走。回到村里时,己是半夜,村民们把石块卸在支渠动工点,才各自回家休息,约定第二天一早动工。
第二天一早,动工仪式简单却热闹——赵大人派来的差役带来了县衙的贺礼:两袋石灰和一把新铁锹;周地主也来了,手里拿着个算盘,站在旁边看,想看看自己的灌溉口啥时候修。沈文拿起铁锹,往地上挖了第一锹土:“支渠动工!咱们争取十天内完工,让南洼村的旱田赶上浇地!”
村民们立刻忙活起来:老陈带着人测坡度,用白灰在地上画出渠的路线,每段的坡度都标得清清楚楚;李西带着壮丁挖渠沟,铁锹挖下去,土块“簌簌”往下掉,渠沟挖得又首又深;沈文则教大家砌渠壁——先在渠壁外侧砌一层石块,石块之间用土水泥填缝,里面再填碎石和碎稻草,这样既结实又能防塌方。
周地主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,走到沈文身边,指着灌溉口的位置:“俺的灌溉口可得修结实点,别浇几次水就坏了!”沈文笑着说:“您放心!灌溉口用的是最结实的石块,还加了两层土水泥,保准能用十年!等砌到那边,俺就先帮您修!”周地主听了,脸上露出满意的笑,还让人回家搬来两袋绿豆,送给村民们解暑。
可砌到第三天,土水泥突然不够了——之前算好的量,因为渠壁砌得比预计厚,用得快了不少。老周急了:“这可咋整?去县城买水泥得两天,回来又得耽误工期!”沈文蹲在地上,看着剩下的石灰和黏土,突然想起之前修主渠时用碎稻草代替过部分黏土,既能节省材料,还能增加韧性。“有了!”他站起来,对大家说,“咱们在土水泥里多加点碎稻草,按‘石灰1份、黏土1。5份、碎稻草0。5份’的比例来,这样既能节省黏土,还能让水泥更结实,咱们村的稻草多,正好能用!”
村民们立刻去田里割稻草,回来后剪成碎段,掺进土水泥里。沈文先试砌了一段,用木槌砸了砸,果然结实,比之前的土水泥还多了点韧性。“成了!”他高兴地喊,“就按这个比例来,咱们接着砌,绝不耽误工期!”
就在大家忙着砌渠壁时,县衙的差役又骑马赶来,手里拿着封公文,递到沈文手里:“沈小哥,赵大人让俺给你送这个——邻县和咱们县商量着修一条跨县支渠,从咱们的主渠通到邻县的东河村,能浇两县五百亩地,邻县张乡绅也同意了,赵大人想让你牵头组织勘测,下周就开始!”
沈文打开公文,心里犯了难——跨县支渠能帮两县更多农户,是好事;可现在本县的支渠才砌了一半,要是去牵头勘测,这边的工期肯定会耽误,南洼村的旱田还等着浇地。老陈看出他的犹豫,凑过来说:“你放心去勘测,这边的砌渠我盯着,按你教的比例来,绝不出错;李西也能帮着测坡度,等你回来,咱们再一起完工!”可沈文又怕跨县勘测需要协调两县的人力和路线,万一出了岔子,两边都耽误,而且本县支渠的关键部分还得他盯着,不然质量没保障。
【你选决定主角命运!】A。先牵头跨县支渠勘测,委托老陈盯本县支渠B。先完成本县支渠,等完工后再参与跨县勘测——选A扣1,选B扣2!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