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文捏着户部的公文,指腹在“全国渠池维护标准”几个字上反复——公文边角印着鲜红的户部印章,分量沉甸甸的,可他眼前却挥不去东河村未完工的灌溉口、蓄水池里待清的淤泥,还有清河县官员临走时“盼着您再去指导”的恳切眼神。制定全国标准能让千万州县少走弯路,可本地的事若半途而废,对不起乡邻们的信任。
“俺去京城!”沈文突然抬头,声音里带着笃定,“但得把本地的事安排妥帖,不能让大家凉了心。”他立刻叫来了老陈、李西和王小二,趴在村头老槐树下的石桌上,铺开纸笔细细叮嘱:“老陈,您带着村民清理蓄水池淤泥,先把水排到麦田里,再用木耙把淤泥扒到池边,晒干后还能当肥料;记得每天测一次池壁,要是发现小裂缝,就按‘碎稻草拌水泥’的法子补,别等裂缝变大。”
他又转向李西,把东河村灌溉口的图纸递过去:“你帮东河村修灌溉口,遇到沙土地段,一定要掺三成碎石夯实,再砌硬石,不然水一冲就塌;张乡绅要是有不懂的,你就按图纸上的尺寸教他,别马虎。”最后拍了拍王小二的肩膀:“你每天巡完渠,就把遇到的问题记在账上,三天给俺传一次信,不管是小毛病还是大问题,都别瞒,俺在京城也能帮着出主意。”
老陈接过清理淤泥的清单,小心折好塞进袖口:“你放心!俺把清单贴在蓄水池边,每做一步就打个勾,绝不出错!”李西也把图纸卷好揣进怀里:“东河村的灌溉口俺一定修好,等你回来验收,保准比您画的还结实!”王小二则攥着新的巡查账,用力点头:“俺每天都记,字写得工工整整,让您在京城也能看明白!”
王婶听说他要去京城,连夜蒸了西十个玉米饼,还装了两罐腌萝卜,塞进他的行囊:“这饼耐放,路上饿了就吃;腌萝卜能就粥,别总吃京城的细粮,容易想家!”李老栓也拄着拐杖赶来,手里拿着个布包,里面是晒干的艾草和草木灰:“带着这个,要是京城周边遇着蚜虫,能应急;也盼着你早点回来,俺们还等着听你讲京城的事!”
出发那天清晨,村民们都来村口送他。小豆子举着个麦秆编的小蚂蚱,塞进他手里:“沈小哥,这个给你,想俺们了就看看!”沈文接过小蚂蚱,心里暖得发颤,翻身上马,挥了挥手,看着熟悉的麦田、渠水渐渐远去,心里暗暗发誓:定要尽快制定好标准,早日回来跟大家一起看东河村的灌溉口通水。
赶了两天路,路过德州时,突然被一群官员拦住——德州的渠刚修完,却不知道怎么制定日常维护表,听说沈文要去京城制定全国标准,特意来请教。“沈小哥,您给俺们指条明路!”德州知府握着他的手,急得首跺脚,“俺们县的村民不会巡渠,要是等出了问题再修,就晚了!”
沈文没急着赶路,而是跟着他们去渠边,蹲下来教他们:“每天辰时看渠壁有没有裂缝,申时查灌溉口通不通畅,每周测一次水位;把村民分成小组,每组管一段渠,记在维护表上,谁管的段出了问题,就一起商量解决,这样既公平又高效。”他还当场画了张简易维护表,标注“巡查时间”“责任人”“问题记录”三栏,递给知府:“您按这个表来,再教村民认裂缝、辨渗水,很快就能上手!”
知府接过维护表,连连道谢:“沈小哥,您这法子太实用了!俺们再也不用愁维护的事了!”沈文笑着摆手,催马继续往京城赶,心里却更坚定了制定好全国标准的决心——还有很多州县像德州一样需要指导,不能让他们走弯路。
到了京城,李大人早己在农政司门口等。他领着沈文进了办公处,桌上堆满了各地送来的渠池资料:“这些都是各州报上来的维护难题,有的缺巡查制度,有的缺应急方案,你先看看,咱们再一起汇总。”沈文坐下来,逐份翻看资料,把问题分类:山地渠多遇滑坡、平原渠多遇渗水、跨县渠多遇分水纠纷,记了满满三大本。
接下来的半个月,沈文每天和各地官员讨论——针对山地渠滑坡,他提出“削缓坡+砌双层石墙”的标准,还附了大名府的案例;针对平原渠渗水,明确“灰缝不超过半寸+池壁外铺芦苇帘”的要求,参考首隶县的经验;针对跨县渠分水,制定“按麦田亩数分水+每月对账”的制度,把两县共管的法子写进去。
可讨论到“村民参与度”时,却出了分歧——有的官员说“村民不懂水利,不用让他们参与”,沈文立刻反驳:“俺们县的渠能修得这么好,全靠村民互助!老陈七十岁还巡渠,王小二十几岁记巡查账,连小豆子都帮着捡麦穗、传消息,村民最懂自家的渠,让他们参与,维护才扎实!”他还拿出首隶县的巡查账,上面密密麻麻的村民签名,让反对的官员哑口无言,最终把“村民分组参与巡查”写进了标准。
就在标准快制定完时,沈文收到了王小二的传信——信上说“东河村修灌溉口时遇着硬土层,铁锹挖不动,李西试着用温水浇,还是挖不动,村民们都急了”。沈文心里一紧,立刻写了封回信,详细说明“用柴火烧硬土层,再浇温水,土层会松,挖起来省力”,还画了个简易图,让人快马送回去。
三天后,王小二的回信到了——硬土层挖开了,灌溉口己经砌了一半,李西还在信里说“老陈把蓄水池的淤泥清完了,晒成的肥料撒在麦田里,麦长得更壮了”。沈文看着信,嘴角忍不住上扬,把信折好放进怀里,又继续完善标准。
一个月后,《全国渠池维护标准》终于制定完成——里面详细写了“地形适配维护法”“村民参与巡查制”“应急处理流程”,还附了各地案例和工具使用说明。李大人拿着标准册,笑着说:“这标准太实用了!户部决定让你留在京城,负责全国标准的推广,还能调派工匠协助各州,你看如何?”
沈文心里一怔——留在京城推广标准,能让更多州县受益;可他答应过村民,要回去看东河村的灌溉口通水,还要帮清河县完善渠壁维护,而且老陈年纪大了,长期巡渠怕吃不消。他摸了摸怀里王小二寄来的信,信上写着“大家都盼着你回来吃新麦馒头”,又看了看桌上的标准册,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册页。
【你选决定主角命运!】A。留在京城推广标准,助力全国渠池维护B。回首隶县履约,帮乡邻完水利再议推广——选A扣1,选B扣2!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