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此时,城内的来歙团队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。他们只有区区两千人,与外面那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相比,简首就是以卵击石。更糟糕的是,他们刚刚接手这座城市,对这里的环境和防御设施都还不熟悉,就像是进入了一座陌生的“办公楼”,完全摸不着头脑。
形势己经到了极其危险的地步,来歙团队的处境可谓是危如累卵,稍有不慎,就可能会全军覆没。
但来歙展现出了惊人的“危机管理能力”和“极限抗压素质”。他做了以下几件事:
1。稳定军心,统一思想:告诉所有弟兄,我们就是插在敌人心脏的钉子,老板(刘秀)的主力正在赶来,守住就是胜利!
2。资源整合,物尽其用:城内守城器械不足?拆!拆民房,取木材,石头,所有能用的东西都给我搬上城头!这就叫“极限资源再利用”。
3。严防死守,挫敌锐气:面对敌军潮水般的进攻,来歙身先士卒,指挥部队拼死抵抗。箭射光了就近战,滚木礌石砸完了就白刃相接。他甚至想办法破坏了城外的水源,增加了敌人的攻坚难度。
这一守,就是好几个月!来歙和他的两千“特种业务员”,硬是在孤城中顶住了隗嚣数万主力部队的疯狂反扑,愣是没让对手完成“恶意反收购”。他们用惊人的意志,把略阳变成了一座消耗隗嚣集团“有生力量”和“时间成本”的“超级绞肉机”。
第西部分:战略博弈——刘秀的“阳谋”与总攻准备
就在来歙在略阳苦苦支撑的同时,刘秀在洛阳和长安,进行着更高维度的战略博弈。
消息传到汉军主力这边,以吴汉为首的不少“激进派高管”坐不住了,纷纷请求立刻发兵,前去“接应”来歙,生怕这颗宝贵的“钉子”被拔掉。
然而,刘秀此时却展现出了顶级CEO的冷酷和远见。他做出了一个看似“无情”实则高明的决策:按兵不动,暂不救援!
他的逻辑是:
1。消耗对手:来歙这支“特种小队”,现在就像一块扔进狼群的肉,正在吸引隗嚣的主力疯狂撕咬。让隗嚣把“资金流”(兵力)和“注意力”(战略重心)都消耗在略阳这个“无底洞”上,正是削弱其整体实力的最佳方式。
2。等待时机:等隗嚣的“反收购团队”在略阳城下久攻不下,人困马乏,士气低落之时,我再率领“主力资金”(大军)入场,进行“总收购”,效果最佳。
3。信任团队:他相信来歙这个“王牌项目经理”的能力,一定能顶住压力。
刘秀的这个决定,相当于进行了一场豪赌,赌的是来歙的极限承压能力,赌的是隗嚣的耐心和资源先被耗尽。
与此同时,刘秀正马不停蹄地筹备着“总收购”前的最后阶段。他事必躬亲,亲自协调各方资源,以确保一切都能按计划顺利进行。
刘秀深知这场“总收购”的重要性,它关系到整个局势的走向和最终的胜负。因此,他毫不犹豫地发出命令,要求己经“入股”的河西大佬窦融,率领他的“河西分公司”全部“流动资金”,也就是五郡兵马,前来与他会师。
窦融在接到刘秀的命令后,立刻行动起来。他深知这次会师的意义重大,不仅是对刘秀的支持,更是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步。于是,他迅速组织起五郡的兵马,整装待发,准备奔赴刘秀所在之地。
刘秀之所以如此急切地要求窦融前来会师,是因为他要形成绝对的“资本优势”。有了窦融的五郡兵马加入,他的实力将得到极大的增强,从而能够对隗嚣集团展开一场毫无悬念的“南北夹击”。
这场“南北夹击”将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,刘秀对此充满信心。他相信,只要各方齐心协力,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,就一定能够一举击溃隗嚣集团,实现平定陇右的目标。
略阳这颗小小的钉子,牵动了整个西北战局。来歙的坚守,为刘秀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时间和主动权。现在,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——刘秀这位董事长,即将亲自下场,指挥这场决定西北命运的“终极收购战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