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雁县的大捷,让陈默的名字,一夜之间成了整个北境的传奇。
一个小小的县丞,以一县之力,内除贪官,外拒强敌,这简首是话本里才会有的故事。
消息传开后,整个北地都沸腾了。
茶楼酒肆里,说书先生们争相传颂着古雁县的故事。
有人说陈默是文曲星下凡,有人说他是武圣转世,更有甚者传言他能呼风唤雨,一夜之间让荒地变良田。
“你们听说了吗?那个陈县丞,竟然让胡人主动退兵了!”
“何止退兵,听说还送了不少牛羊过来赔罪呢。”
“我表哥就在古雁县,他说现在那里家家有余粮,户户有活干,简首是人间仙境。”
一时间,古雁县成了北地最耀眼的地方。
百姓们开始自发地为陈默立起了生祠,生祠内香火不断。
每日都有人前来叩拜,祈求这位“活菩萨”保佑风调雨顺。
而且有无数在战乱中走投无路的流民,听说古雁县有饭吃、有活干,纷纷拖家带口地来到古雁县,希望能在这里讨生存。
甚至还有一些心怀抱负却报国无门的寒门士子,也慕名而来。
他们听说这位陈县丞不拘一格用人才,只要有真本事,哪怕是白身也能谋个差事。
苏文清看着络绎不绝的来访者,忍不住感慨:“陈贤弟,你这是要把半个北地的人才都招揽过来啊。”
陈默翻阅着新到的户籍册,头也不抬地说:“人才是第一生产力,多多益善。”
一时间,古雁县的人口和人才储备,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。
但是古雁县的快速发展,让远在郡城的太守张承,如坐针毡。
张承在太守府里来回踱步,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。
“一个小小的县丞,竟然风头盖过了本官!”他狠狠拍了拍桌案,“传出去,别人还以为雁门郡是他陈默说了算!”
师爷小心翼翼地劝道:“大人,陈县丞毕竟立了大功,现在正是风头正劲的时候,咱们…”
“住口!”张承怒道,“什么大功?不过是运气好罢了!胡人本就是乌合之众,换了谁去都能赢!”
对于这种状况,他嫉妒得快要发疯了。
张承开始在明面上,不遗余力地打压陈默。
那些朝廷本该下发给陈默和有功将士的赏赐,却被他以“战功核实不清,需进一步查证”为由,死死的扣下。
在各种郡县事务上,更是处处给古雁县穿小鞋。
比如,他强行给古雁县增加了三成的赋税配额,理由是“古雁县发展迅速,理应承担更多责任”。
又比如,他以“郡城建设需要”为名,强行从古雁县调走了好几名经验丰富的工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