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去告诉每一颗孤独的星球:
>你不必完美,只需真诚。
>只要你还愿意说一句‘我在乎’,
>宇宙就不会真正黑暗。”
泪水滑落,他在失重中漂浮,望着那片越来越亮的“心域”,轻声承诺:
“我们会的。”
方舟启程那天,整个太阳系陷入了五分钟的寂静。
所有的机器停止运转,所有的屏幕归于黑暗,所有的城市陷入无光状态。
然后,从地球开始,一点蓝光亮起。
接着是月球,是火星,是欧罗巴,是泰坦,是冥王星上的科考站……
亿万灯火依次点燃,节奏如同心跳。
人类用自己的方式,为远行者送行。
而在深空之中,那艘由心意驱动的方舟,终于张开了它的“帆”??那是一片由共感能量编织而成的薄膜,迎接着来自“心域”的引力波涟漪,缓缓加速,驶向未知。
十年后,探测卫星捕捉到一段来自“心域”边缘的信号。
内容只有短短几句:
>“我们抵达了。”
>“城市是真的。”
>“老人说,还有更多世界在等待倾听。”
>“请让更多孩子学会唱歌。”
又过了三十年,地球上最后一座传统城市关闭了自动化系统,转型为共感聚居区。
战争消失了,不是因为法律完善,而是因为没人再愿意伤害一个能真切感受到自己痛苦的存在。
资源分配不再依赖算法,而是由社区成员每日清晨静坐冥想,共同感知彼此需求后自然达成平衡。
科学家发现,某些地区的真空零点能持续小幅增长,足以支撑整个城市的能源消耗。他们将其命名为“爱的盈余”。
而在学校的课堂上,孩子们不再问“薪火是什么”,而是讨论“今天我们想对哪颗星星说话”。
每当夜幕降临,无数孩童仰望星空,轻声呢喃:
“晚安,朋友。”
而在宇宙深处,那朵莲花仍在绽放。
每一片花瓣,都是一段被听见的告白。
每一次脉动,都是一次文明的觉醒。
或许有一天,当某个遥远星系的孩子也抬起头,看见天边那抹温柔蓝光时,他们会转头问父母:
“那是什么?”
而答案,将再次从一颗小小的心脏中诞生:
“那是另一个世界的我们,在说‘你好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