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件事,先停一停。”李婉和强迫自己冷静下来,“让他们都撤回来,不要再轻举妄动。”
她知道,在摸清对方底细之前,再贸然行动,只会打草惊蛇,甚至可能引火烧身。
这让她第一次感觉到了棘手和……一丝难以言喻的不安。
李婉和这边调查受挫,暂时偃旗息鼓,苏家那边却因为另一件事忙得脚不沾地。
白玉翡翠丝的生意经过这一役,算是彻底打响了名头,每日都脱销。
眼下天气炎热,不少人图个清凉解暑,一碗凉丝下肚,清爽开胃,回头客一茬接一茬。
再加上苏记原本就凭借卤味和肉夹馍积攒了不少老主顾,如今门前更是常常排起了队,有时连饭点都来不及歇口气,小豆子送餐送到脚底冒烟,芽儿更是边跑边喊:“客官别急,再等一会儿啊——”
苏记卤货铺也算是真正是迎来了开业以来的鼎盛时期。
铺子热闹非凡,苏家上下看着每日进账的银子心里自然是喜滋滋的,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。
这日傍晚,收了摊子,一家人难得早早回了家。
饭桌上炖着一锅香喷喷的猪骨豆腐汤,还有一道刚炸出来的萝卜丸子,一碟酸辣木耳,一盆热腾腾的白米饭。
菜是好菜,饭是热饭,可桌边却难得安静,大家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脸上都带着几分愁色。
“玉娘,”一直稳重的苏一木率先开口,“今儿我去了一趟粮铺,问了下价,绿豆又涨了,一斗比上个月贵了足足二十文!黄豆也跟着涨,连碎米都没落下。那掌柜说,旱情太厉害,庄稼根本下不去根,秋粮眼瞅着要黄了,这价怕是还得蹭蹭涨。”
“可不是嘛!”卢氏立刻接话,“我去采买时还跟周掌柜打听了下,那些做卤味用的香料,全涨!八角、桂皮、香叶,以前几文钱一大把的花椒,现在那一小撮,十几文不带找的!这成本一涨,咱还怎么挣啊?”
沈氏也一边给孩子夹菜,一边皱着眉:“我白天也算了下账,可这本钱一天天往上涨,里外里一算。。。到咱们手里的虽然还是不少的,但确实是越来越薄了。”
苏玉娘默默听着,苏玉娘听着,没立刻说话。她低头搅了搅碗里的米饭,目光落在窗外那片泛黄的天幕上,心里也清楚,这旱情带来的影响,已经开始显现了。
真真切切地影响到每家每户的锅里。
她之前手头宽裕囤积了不少绿豆和常用香料以及大批的粮食,但那终究是有限的。
“哥,嫂子,你们说的我都明白。”苏玉娘放下碗筷,“咱家是囤了不少货,能撑一阵子。可光靠囤货不是长久之计,坐吃总有山空的一天。这旱情看着一时半会儿停不了,咱们得早做打算。”
“那咋整?”苏二林挠了挠脑袋,“咱是做吃食的,离不开这些原料,总不能铺子不开了吧?”
“那可不行。”苏玉娘斩钉截铁,“现在正是咱铺子人气最旺的时候,哪能说关就关?再说了,咱家靠这口饭吃,铺子里还有小豆子芽儿这些人也靠咱糊口,咱一收摊,他们也得跟着没着落。”
她说着站起身,语气一转:“所以,我打算走两条路,稳住局面。第一条,就是找个稳当的大粮行,谈长期供货。”
苏老汉一听,放下了酒杯,皱起眉头:“你这主意是好,可这年头行情变得快,谁愿意跟咱签长期?一不小心,赔得就是一大笔啊。”
“爹,您别急。”苏玉娘笑了笑,语气坚定,“关键是谈法。咱找信誉好的大粮商,跟他签合同,咱们可以一次性预付一部分定金,保证每月从他那里采买足够数量的豆子和粮食,价格可以比市价略高一点,但求个稳定。这样他能提前锁定一部分生意和利润,减少风险;咱们也能保证原料不断供,价格波动也不会太大。这叫‘双赢’。”
苏家其他人态度还是有些犹疑,“这能行?”
“试试看。”苏玉娘道,“县城东头的‘德丰粮行’,王掌柜是个老成持重的人,做粮生意做了二十多年,据说信誉极好,存粮也多。”
苏玉娘顿了顿,眼中透着一丝笃定,“明儿个,我亲自去跟他谈谈。”
第二天一早,苏玉娘便挑了几样精致的卤味,自己亲手蒸了两屉细点心,装进食盒,又带上铺子的账册,坐上牛车往县城赶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