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小说

秋天小说>世间自在仙 > 第117章 地上鞋两双(第1页)

第117章 地上鞋两双(第1页)

邀月之作!众读书人,都是一脸希翼的盯着杨晨。都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听到邀月之作的人。可惜!他们不知道。无论他们怎么全神贯注,都不会成为第一个听邀月之作的人了。“也好!”杨晨点了点头。“我写的这首诗,若有不足之处,还请大家斧正,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,我就献丑了。”不足之处?还斧正?众读书都有骂人的冲动!要不要这么谦虚?要不要这么低调?过分的谦虚低调,可就是骄傲了啊。你写的可是诗成邀明月,天下共光辉的绝世篇章,这里的人,谁有资格给你斧正?就算是有资格,可是谁有斧正的能力?那云淡风轻的表情,那毫不在意的神态……你确定你这不是在装-逼吗?“房前明月光!”杨晨开口念出来第一句。声音朗朗,清越激扬,宛如那山林之间响起来悠悠的竹笛声。随着杨晨开口。众人立即停止了心中的吐槽。聚精会神的聆听。这可是千古之作,绝对不容错过。但是!房前明月光这一句,也太普通了吧!众人眉头紧皱,有些疑虑,这样的千古之作,应该是字字珠玑,句句经典才对。房前明月光,普普通通,根本看不出来有丝毫的出彩之处。继续听!说不准下一句,就是字字珠玑了。杨晨满腹才华,胸怀锦绣,写出来的邀月之作,可想而知,绝不会是这么平凡,这么普通的。房前明月光!疑是地上霜!第二句出来了!可是众人的眉头皱的更紧了。这是个什么情况啊白蒙蒙的月光照在房子前面,就像霜一样白!这纯是环境描写,而且还是非常朴素,非常简单的描写。简直是个有些素养的诗人,都可以写出来这样的大白话一般的诗句啊。这样的诗句也能邀月?众人疑惑不解了。莫非所谓的邀月诗,是越简单,越普通,就越能够邀月而来,点星而坠?一定不是这么简单!众人压住心中疑惑,这诗一定是有着奇特之处,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。还得继续往下听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!杨晨念出来了最后一句,整个鸦雀无声的人群,忽然之间爆发出来窃窃私语的声音。“这就是邀月之作?”“也太儿戏了吧!”“一点儿气势都没有,一点儿华丽都没有!”“普普通通,简简单单,通篇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出彩的地方,字字句句简直都是大白话啊!”“这样的诗,也能够诗成邀月?”“我随便写一诗,是不是也意味着可以让漫天星辰为我绽放光辉?”全诗用词简单。房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月光照在房前,睡意朦胧,误认为地上是铺了一层霜,抬头看了看月亮,看了一会儿,有些惆怅,想起了自己的故乡。这样的诗太简单了。根本毫无出奇的地方啊。许多人都不解。看不出来这样的诗为何会能够天垂月华?一个常常流连万花楼的读书人,听了以后,没有咀嚼出来这首诗的精华,甚至觉得,杨晨这是无病呻吟。杨晨你就没有离开过故乡!说什么思故乡啊!你脑子这是被驴了吧!再说,这是什么破诗啊,竟然也能够成为邀月之作?“各位,我听了邀月才子的这首诗,心有所感,也赋诗一首,还请大家点评。”李刚附近的一个读书人,小声的说着。“千楼兄,请讲,请讲!”李刚也侧耳听之。就听这人念道。床前明月光,地上鞋两双,床上狗男女,其中就有你。此诗一出,附近的人一静。随后,哄然大笑起来。噗嗤!李刚听了,也没有忍住,一下子的笑出声来。真他么的奇葩!这也太逗了!这也是诗!还地上鞋两双!还狗男女?还其中还有你!这真是天才的想法!这真是不朽的诗篇啊!李刚及附近的读书人一笑,顿时引得远处的读书人纷纷侧目。然后,都暗自揣摩起来杨晨的这首诗。莫非杨晨写的这首诗,真的这么令人忍俊不住?李刚可是渭城四大公子之一啊,也是满腹才华,他听了这诗都笑了!难道说杨晨的这首诗,这么不堪?还是说,杨晨并没有吟诵真正的邀月诗,而是随意赋诗一首,来糊弄大家,把大家都当了傻子对待?于是,很多人,都细细打听,李刚为何发笑!一听之下,所有的人,几乎都忍不住笑了。床前明月光,地上鞋两双,床上狗男女,其中就有你。这也太搞笑了吧!原本杨晨这首还算是有些意境的诗,被这么一改,简直是俗不可耐!不过,陈夫子、陆先生、东郭四海等等,有着才学修为的人,听了杨晨的这首诗之后,并没有笑,也没有发言。而是静静的思索,静静的感受着这首诗的魅力。他们相信。面对着这么多读书人,杨晨定然是不敢随便拿出来一首诗糊弄大家的。再说邀月之作,千古名篇!想要拿出一首和这样的千古名篇差不多的诗,简直是难如登天。越琢磨越是有味道。这首小诗,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,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;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,写远客思乡之情,然而它却意味深长,耐人寻味。短短四句诗,写得清新朴素,明白如话。它的内容是单纯的,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。它是容易理解的,却又是体味不尽的。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。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,但却又是脱口吟成、浑然无迹的这样的诗,自然而然,深得自然之精髓,显然已经到了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高深境界,怪不得这首诗,诗成可邀月。诗法自然,无意于工而无不工。这简直是诗的最高境界。能够写出来这样的诗的人,简直可是称作是诗中的圣人,仙人了。这样的诗,这样的境界。普通的读书人,还不能理解。可是,这首诗,读起来朗朗上口,十分的工整。任是谁也挑不出来丝毫的毛病。更是有些人,读着、读着,也慢慢的读出来了其中的滋味。只是众人都不解。杨晨怎么写出来的这首诗,会是思乡之诗?这不符合情理啊?杨晨身在渭城,何处思故乡?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