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问题像投入静水的石子,激起一圈涟漪。
“我想聊一聊,我们在以前的时代洪流中,到底是怎么传出来的。”
楚衍微微扬起的嘴角。
苏瑶心中了然,无论接下来发生什么,她都决定和他共同面对。
直播间里的灯光柔和地洒在楚衍沉静的面容上,他的指尖轻轻敲击着讲台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
“各位,我们不必对任何国家的科技带着滤镜。”
“华夏的科研之路,是无数前辈用热血与智慧铺就的。”
他的声音不疾不徐,却字字千钧。
他调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,简陋的实验室里,几个年轻人正围着一台粗糙的仪器记录数据。
照片角落的日期显示是1960年。
“这是我国第一代航天人。”
“他们用算盘计算导弹轨道,在漏雨的棚屋里完成风洞实验。”
楚衍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年轻的面庞。
弹幕出奇的安静。
那些平时嬉笑打闹的ID此刻都沉默地注视着这段鲜少被提及的历史。
镜头切换到另一组对比数据。
左边是当年手写的计算公式,右边是如今超级计算机的运算结果。
两条曲线最终完美重合。
“看,这就是传承。”
“从算盘到量子计算机,变的只是工具,不变的是那颗一直前进的心。”
楚衍的声音带着难以察觉的颤动。
他顿了顿,背后屏幕突然亮起一行大字。
【以创新驱动发展,以人才引领未来】
中科院的会议室里,李院士手中的保温杯微微倾斜,茶水浸湿了袖口都浑然不觉。
那张老照片上的某个侧影,分明是年轻时的自己。
他想起那个冬天。
为了调试设备,他们在零下二十度的戈壁滩连续工作了38小时,睫毛上都结着冰碴。
直播间里,楚衍已经切换到新的图表。
“这是近十年我国科研论文的引用量增长曲线。
“红色的折线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攀升。”
“而这里,是同期青年科学家回国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