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比如人类的孩子,是在不断试错中成长的,AI如果永远正确,那它就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人类。”
肖恩的呼吸微微停滞。
“学会犯错“
这个想法,他和史蒂夫在三十年前就讨论过。
当时他们提出,真正的智能应该具备自我修正的容错机制,而不是单纯追求精确性。
可惜,这个理论在当时的学术界被嗤之以鼻,最终被淹没在深度学习的大潮里。
而现在,一个华夏的娱乐圈明星,在没有任何学术背景的情况下,竟然说出了几乎相同的观点。
肖恩的呼吸微微加快。
这个年轻人,到底是谁?
他的思维如此跳跃,却又如此精准,仿佛不受传统学术框架的束缚。
而这,恰恰是华夏应试教育最不可能培养出来的特质。
中科院。
张院士的茶杯悬在半空,褐色的茶汤映出他骤然收缩的瞳孔。
会议室里,实验室院长还在为争夺楚衍而争论。但此刻所有声音都仿佛被隔在了玻璃罩外。
屏幕上那封邮件的发件人栏赫然显示,肖恩·威尔逊,当代生命科学领域活着的传奇。
“真的是肖恩?那个生物科技之父?”
李院士静静的看着他。
张院士缓缓点头。
肖恩是当代生命科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,量子生物学领域的开拓者。
还是全球顶尖的神经信息学泰斗。
即便他从未加入中科院,也未曾改变国籍。
但华夏生命科学领域近二十年的发展,几乎全部建立在他的理论体系之上。
中科院的实验室里,研究员们的教材,论文,实验模型,处处可见肖恩的影子。
他的论文被奉为神经科学领域的圣经。
他的《生物信息拓扑理论》至今仍是研究生必修课程。
甚至许多院士在学术报告会上,仍会习惯性引用他的早期论文,以示严谨。
但这位科学巨匠却始终保持着近乎孤高的独立性。
他拒绝加入任何国家的官方科研机构,也极少参与学术会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