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小说

秋天小说>谁说这顶流癫!这顶流太棒了! > 第409章 现象级与事业第二春(第1页)

第409章 现象级与事业第二春(第1页)

《潜伏》上线第七天,剧情再度来到了一个大高潮,当晚收视率破7%,芒果TV的热度已经没有了意义,因为在全网总热度排行榜中,《潜伏》已经实现了近几年最夸张的一次断层领先。

同时,在抖音、B站、微博等。。。

雨后的清晨,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青草混合的气息。山间薄雾未散,像一层轻纱裹住整座山谷。池野坐在教室外的台阶上,手里握着一支刚收到的蜡笔??那孩子昨晚画了一首“想妈妈的歌”,他连夜用AI解析成旋律,又编配成一段简单的钢琴伴奏。此刻,录音笔静静播放着那段稚嫩却真挚的哼唱,音符跳跃在晨风中,仿佛有了生命。

他闭眼听着,嘴角微微扬起。忽然,身后传来??声响。回头一看,是周晚,赤脚站在湿漉漉的草地上,怀里抱着乌德琴,发梢还挂着露珠。她没说话,只是轻轻坐下,将琴放在膝上,手指缓缓拨动一根弦。那声音极轻,却如针尖刺破寂静,直抵人心。

“你也睡不着?”池野低声问。

她点头,目光落在远处尚未完工的露天平台。“我在听……这座山的声音。”她说得慢,中文仍生涩,但每一个字都带着重量,“以前我以为,只有废墟才有声音。可这里不一样。它在生长。”

池野望着她侧脸,忽然明白为什么林昭总说:“音乐不是被创造出来的,它是被唤醒的。”眼前这个女孩,曾在战火中以琴声对抗炮火;如今站在这片宁静山野,依旧用指尖诉说灵魂的震颤。她的存在本身,就是一首未完成的诗。

太阳渐渐升高,工地再次忙碌起来。第一批国际学员已经开始适应新环境。叙利亚的小鼓童阿米尔整天蹲在操场上敲打木箱,节奏精准得如同心跳;肯尼亚盲童莉拉则喜欢贴着墙根行走,手掌抚过每一块砖石,嘴里哼着自己编的调子;而那位缅甸吉他少女梅朵,则总在黄昏时独自爬上屋顶,弹奏一段忧伤的民谣,歌声随风飘得很远。

池野每天都会记录他们的行为模式,整理进“无界合声系统”的数据库。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程,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心理考古??他在试图还原那些从未被听见的声音如何诞生、如何挣扎、如何最终找到出口。

这天午后,陈岚带来一组分析报告。“我们发现,听障儿童对震动频率的敏感度远超常人。”她指着屏幕上的波形图,“尤其是当音乐带有强烈情感波动时,他们能通过地板传导‘看’到旋律的颜色。”

“所以,他们不是听不到音乐,”池野喃喃道,“他们是用身体在‘读’音乐。”

“没错。”陈岚点头,“而且我们测试了周晚的乌德琴演奏数据,发现其低频振动与人类心率共振曲线高度吻合。换句话说,她在无意识中,已经做到了‘让音乐成为生理语言’。”

池野沉默良久,忽然起身走向仓库。那里堆满了施工剩余的金属管和木板。他翻出几根铜管,又找来几个不同大小的鼓腔模具,开始动手组装。李砚路过时吓了一跳:“你干嘛?搞发明?”

“我在造一种新的乐器。”池野头也不抬,“它不靠耳朵听,而是靠皮肤感知。我要让看不见的人‘摸’到旋律,让说不出话的人‘踩’出节奏。”

三天后,第一台原型机诞生??外形像一架竖立的共鸣箱,内置多层触觉反馈装置,能将音频信号转化为精确的振动频率,并通过手柄、踏板和背靠式接口传递给使用者。测试当天,池野邀请所有听障孩子参与。

小女孩朵朵第一个尝试。她小心翼翼把手放在温热的金属环上,池野启动设备,播放她前几天用手语“唱”出的一段节奏。瞬间,她的瞳孔放大,整个人僵住。接着,泪水无声滑落。

“她说……她感觉到自己的声音了。”手语老师哽咽翻译,“她说,原来我不是哑巴,我只是……一直没人教会我怎么‘说话’。”

全场静默。连周晚都捂住了嘴。

那一刻,池野终于理解了林昭临终前那句话真正的含义:“教不会说话的孩子唱歌”,从来不是要让他们发出声音,而是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??无论是手势、震动、色彩,还是心跳。

当晚,他召集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。原定的教学计划必须全面升级。“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教育,”他说,“是要重建一套全新的艺术认知体系。从感官出发,打破‘正常’与‘异常’的界限。”

于是,“声屿计划”正式进入第二阶段:建立全球首个**多模态艺术交互实验室**。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乐理,而是融合神经科学、心理学、人工智能与无障碍设计。孩子们将学习如何把自己的梦境画成旋律,把疼痛写成节拍,把思念谱成和弦。

与此同时,《继续》巡演团队正在紧锣密鼓筹备维也纳站。这是整个系列中最重要的一场??不仅是格莱美提名后的首次欧洲演出,更是“全感官舞台”概念的终极呈现。主办方同意拆除前排座椅,改为铺设特制感应地毯,观众入场时会佩戴轻型生物反馈手环,实时接收表演者的情绪数据。

消息一出,票务系统瞬间崩溃。五千张门票三分钟售罄,黄牛价炒至单张十万欧元。媒体称其为“本世纪最具颠覆性的现场体验”。

然而就在彩排前夕,意外发生。

一名匿名举报者向奥地利文化部提交材料,指控池野涉嫌利用弱势群体进行“非伦理实验”,并附上了几张模糊的照片:孩子们戴着电极贴片、躺在仪器旁、表情凝重。舆论迅速发酵,#CancelPoolYe标签一夜之间席卷欧美社交平台。

压力如潮水般涌来。赞助商犹豫,合作方观望,甚至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发函要求暂停涉及未成年人的项目展示。

池野没有回应。他只做了一件事??打开直播镜头,全程记录接下来七十二小时的真实场景。

第一天,他带记者走进实验室。镜头下,朵朵主动戴上设备,笑着比划:“我想试试今天能不能‘看见’彩虹。”当系统将她画的一幅彩色涂鸦转换为旋律时,她激动地跳起来,扑进老师怀里。

第二天,他邀请质疑最激烈的德国记者亲自体验触觉乐器。那位四十岁的男记者闭着眼睛感受振动波流过脊椎,结束后红着眼眶说:“这是我人生第一次‘听’懂音乐。”

第三天,他发布了一份长达八小时的纪录片,名为《无声之声》。片中记录了过去一年里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:从最初的封闭恐惧,到如今能够自由表达;从被人怜悯的“残缺者”,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者。

影片最后,是周晚的一段独白。她用手语讲述自己在加沙的经历:父亲死于空袭,母亲失踪,她靠着一把破旧乌德琴活下来。“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弹琴,我说,因为这是我唯一还能控制的东西。而现在,在这里,我不再是一个幸存者。我是一个艺术家。”

视频上线六小时,全球播放量突破四亿。原先的抵制声浪悄然退去,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道歉与致敬。维也纳市长亲自致电道歉,并宣布将授予池野“城市荣誉勋章”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