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小说

秋天小说>三国:王业不偏安 > 第184章 常如在朕左右(第1页)

第184章 常如在朕左右(第1页)

“既然归义侯无有他意,待太常卿抵至长安,朕便命他携朕旨意、符节、聘礼,正式向归义侯下聘。”天子温声出言。

杨条及一众羌族耆老仍保持着伏地之态,称唯称诺。

天子身侧,丞相、陈震、费祎诸臣,闻听伏地而谢的一众羌族耆老不称唯而道诺,也不去计较他们不知大汉尊卑上下之仪,只相顾而视后微微一笑。

南中之地,虽有孟获、孟琰、爨习等南中豪强归心悦服,输诚效顺,但放眼整片南中,蛮人反抗之势,犹盛于归附之心。

汉、蛮之间,冲突频仍,大汉不得不设庲降都督,总摄南中诸事。

而眼前,以杨条及一众羌人耆老表现观之,毗邻关中的安定羌汉化程度确实相当之高,说其仰慕汉德,崇尚汉风,实为不假。

待天子降谕平身,杨条及一众羌人耆老仍如在梦中,不可置信。

最后尽皆微颤着从地上起身,又再度躬身俯向天子谢恩。

平身之后,但见汉家天子缓行至杨条近前,对着仍旧俯听命的杨条颇为语重心长道:

“归义侯。

“大汉虽已克复关中。

“但关中丁口凋敝,赋役未充。

“没有数年时间徙民屯垦,治农治兵,不足为大汉光复之根本。

“而蜀中、汉中,户口百万,沃土千里,物阜民丰,国以富强。

“高祖、先帝因之以成帝业,朕亦因之而成还于旧都之微功。

“是以长安虽为大汉故都,关中虽为龙兴故地,但今之大汉仍不得不仰赖蜀中、汉中,乃至南中之民心物力,以成光复大业。

“然丞相离开蜀中已一年半载,朕离开益州也有半年。

“其间无叛乱之患生于此腹心之地,实在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,而朕与丞相所统北伐大军又有连胜大胜之威,故益州无有动乱之虞。

“但…此种情势难以久持。

“倘若朕与丞相长久不回蜀中监国掌事,且不说益州本土豪强大宗人心有离散之虞,纵是留守成都的文武百官,各郡县守、尉、令、长,犹且心不自安。”

“陛下准备回蜀中?”杨条听天子言及此处,终于明白了天子为何要与他说这许多。

一时惊讶,又心乱如麻。

倘若这位陛下真回蜀中,着实不知下次再见会是何时了。

就如昭烈入蜀地,关羽镇荆州,至死没能再见一面。

又则,倘没有大汉天子坐镇关中,那么其他汉人高官,世族豪强,对他们这些自安定徙居关中的羌人,又会是何种态度?

“陛下,益州不是有蒋长史监国,向领军坐镇吗?”杨条似乎有些情急。

问完之后,才陡然惊觉自己有些冒昧了。

但不等他再开口说些什么,刘禅就已经解释道:

“蒋长史监国、向领军坐镇非是长久之策,此番北伐得胜,益州有太多人在看着朝廷的动作。

“丞相与朕,必须有一个回益州监国掌事,以安抚忠良之臣,威慑2虑之辈。

“然使关中再成大汉王业根基,龙兴之所,非丞相不能为之。

“是故,回蜀中抚镇人心的,就只能是朕了。”

以留府长史蒋琬、中领军向宠为的文武百官,在这一次北伐中为大汉镇国家,抚百姓,输粮饷,不绝粮道,不生叛乱,功不可没。

刘禅不可能忘了他们,北伐功城后,同样爵赏各有差。

董允、陈震等大臣,早已把封赏的旨意拟好并颁布了下去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