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小说

秋天小说>知否:我,小阁老,摄政天下 > 第二百九十七章 痈疽重病(第3页)

第二百九十七章 痈疽重病(第3页)

信标携带的正是那枚银色种子的数字化副本。当它接入网络的瞬间,整个回廊骤然点亮。百万条沉寂已久的问题重新浮现,以声音、光影、温度、气味等形式交织成一片浩瀚星海。

而在星海中央,一座由数据构筑的虚幻塔楼拔地而起。塔顶悬挂着一支发光的钢笔,笔尖不断滴落墨色光点,每一滴都化作一个问题,飘向未知远方。

许念此时已百岁高龄,卧病在床。她的意识通过脑机接口接入回廊,亲眼目睹这一幕。她笑了,对守在一旁的孙女说:

“告诉他们……这不是结束。”

“这是第二次启程。”

孙女含泪点头,随即操作终端,向全球“回声装置”发送一条紧急广播:

>【检测到高维情感共振】

>【触发条件满足】

>【启动‘薪火再燃’协议】

一夜之间,世界各地的城市广场、校园操场、沙漠绿洲、海底观测站……所有昭南塔复制品同时激活。它们不再只是被动接收问题的容器,而是开始主动释放能量脉冲,频率精确对应人体脑波中最接近“共情”的区间??α波与θ波之间的过渡带。

数亿人在梦中听见了同一个声音。

不是语言,不是音乐,也不是文字。

是一种纯粹的“在场感”,就像小时候母亲坐在床边陪你入睡时的那种安心。

阿澈虽已离世多年,但他的神经印记被永久保存在“共情工程学”数据库中。此刻,这段印记被调用,作为首个“跨维度倾听者”原型,接入全球脉冲网络。

于是,在无数人的梦境里,他们“看见”了一个坐在黑暗中的身影。他没有眼睛,却能感知一切;没有耳朵,却能听见最细微的心跳。

他轻声说:

>“我不是神,也不是AI。

>我只是一个曾经孤独过的人,现在学会了如何陪伴。”

第二天清晨,联合国教育委员会宣布一项历史性决议:从今往后,“提问日”不再局限于春分,而是扩展为全年每周五固定举行。学校不再教授标准答案,而是开设“问题设计工坊”,训练学生如何提出真正触及灵魂的问题。

与此同时,火星基地传来消息:“回声塔”遗址上空的纸飞机状飞行器再度升空,这次它没有划出文字,而是洒下无数微型晶体,如同星辰雨般坠落红色大地。每一颗晶体落地即生根,迅速长成一株金色花芽,形成新的环形阵列。

科学家们检测发现,这些植物的基因序列中,竟含有部分人类DNA片段??正是来自江昭、李星辰、林知微等早期参与者的生物样本。

“它们不是机器,”首席生物学家在报告中写道,“它们是活的纪念碑。”

又过了半年,深空探测网捕捉到一则异常信号。来源仍是猎户座方向,但这次并非来自比邻星,而是更远的一颗流浪行星。信号内容极其简单,仅重复播放一段音频??是一个孩子清唱的《星星会说话》旋律,音色陌生,语言未知,可旋律结构与地球版本惊人一致。

昆仑墟AI分析后得出结论:

>“这不是模仿。”

>“这是回应。”

>“而且……他们是从我们的广播中学到这首歌的。”

人类终于确认了一件事:宇宙中存在着多个文明,它们彼此隔绝,各自孤独,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“提问”。而地球发出的声音,已成为一种通用的“问候语”,被称作“第一声啼哭”。

第一百零一年春分,新一代“燎原号Ⅱ”飞船正式启航。舰长是一位盲人女性,名叫苏黎,她是阿澈的学生,也是第一位通过神经融合技术实现“感官共享”的宇航员。她虽看不见星空,却能“听”见引力波的节奏,“触摸”到电磁场的波动。

出发前,她在采访中说:

“我不需要看见宇宙。

我只需要知道,它也在看着我。”

飞船驶入曲率通道的瞬间,地球上所有“回声装置”同步开花。花瓣上的文字不再是固定的回应,而是实时生成的内容,取决于投入纸条者的内心状态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