娶了林丫头,老太太那边肯定不许早给侍妾,万一林丫头一直生不出,岂不是耽误了宝玉要嫡子吗?
只要二太太略一犹豫,老太太就能察觉出来,到时候这事铁定要黄!
仇昌算无遗策,这事果然黄了。
当然,做这事之前,仇昌也没瞒着黛玉。他再是觉得宝玉不好,那也是黛玉的终身,不好越过她去。
他冷眼看了两年,觉得黛玉年纪虽小,可绝不是那种不知世事,全无主见的小姑娘。
所以他找了个日子,将宝玉的荒唐以及老太太的打算,遮遮掩掩地提了两句。
黛玉果然闹了个大红脸,嗔着把他赶出去了。不过后续,她还是默认了仇昌的计划。
等仇昌将事成的消息传来后,黛玉竟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,连她自己也没想到。
或许是因为宝玉的荒唐、舅母的面热心冷,让她寒了心。她突然不再那么恐惧离开老太太的庇护了。
也或许,是老太太虽然爱护宝玉,但同时也顾念自己的一番慈心,补足了她寄人篱下的不安与惶恐。
反正尘埃落定之后,黛玉的心中竟然像解了枷锁般,变得轻盈而愉悦。
探春虽然不知道这事里面的许多曲折,但她自来聪慧,看着近来的苗头,也能将事情猜个七七八八。
在她看来,二哥哥和林姐姐都好,但是放在一起却是大大的不般配。
成婚可不是两个人关起门来过日子,只看琏二哥和二嫂子就知道了。那样精明强干的两个人,面对一大家子的琐事,依然左支右绌。
林姐姐何苦来受这种累,二哥哥也护不住她。想着这些,探春倒是真心觉得这事情黄的好!
元春对于王夫人这一番操作,只有一个真心诚意的“呵”,送给她。
就像贾政说的,要寻人家的好姑娘,也要宝玉自己争气才是!文不成,武不就的,没得耽误了人家姑娘。
人果然是不禁念叨,元春正想着贾政,刘德庆就进来传话说:“政老爷给娘娘传了信,要讨娘娘个示下!”
且说贾政远在千里之外,什么消息都要慢人一步,元春被禁足又被放出的消息,他都分别晚了大半个月才收到。
元春被禁足时,他心中不知如何的担惊受怕,满心里埋怨的,都是元春冒进了。虽然顾惜姊妹,但也要以国家大事为要,怎能那般胡搅蛮缠,惹皇上生气。
等元春解禁,广福也首战告捷后,他又觉得元春有祖上的风骨,且是个重血脉亲情的孩子,实在让他老怀宽慰。
担心和埋怨是一时的,贾政的快乐却在同僚的夸赞下,成倍增长!
读书人嘛,都是有些书生意气在胸中的。
委委屈屈的求全示好,怎比得上大快人心地讨贼剿寇。
贾家的名声传扬开去,竟然有了教女有方的美誉。
一时之间,贾政变得炙手可热起来,真有不少同僚故旧来打听他的家事。都想娶一个如宜妃娘娘般,有风骨有气节的姑娘。
贾政被奉承得飘飘欲仙,当真觉得自家就如传言那样,非同俗流了。
这天,勤勤恳恳干完工作的贾政收到了一封信。信是从广福来的,贾政看过之后高兴的不得了。
写信的人是冯唐,他写这封信来,是想为他手下的一个先锋官,向贾政提亲。他们看上的,正是贾家的三小姐,贾探春。
冯唐的这位部下名叫裴鸿,也是他的义子。
早年间,裴鸿的生父裴枢就在冯唐麾下效力,和冯唐是过命的交情。
裴枢因公殉职后,他的妻子不到一年也就病逝了,留下裴鸿一个幼子,差点叫那群见财起意的族亲生吃了。
冯唐得知了消息,就去将裴鸿接走了,亲自留在身边照管教养。
可以说,比起他的亲儿子冯紫英,裴鸿跟在冯唐身边的时间更长,也更得他器重。
广福一役作为先锋军,俘虏了匪首的小将,就是裴鸿。
贾家不愿和亲的名声在外,早被冯唐等人看作是隐藏的主战派,自认在保守派中,他家是难得的明白人。
所以义子功成名就之后,冯唐就急着替他求娶贾家的姑娘。
这其间,当然也不乏另一重考量——贾家是军功出身。
虽然贾家这些年子孙不继,没有近亲在军中效力了。
但他家在军中,依然还有别人没有的便利和声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