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小说

秋天小说>大明第一国舅 > 第627章 祖传的绝学(第2页)

第627章 祖传的绝学(第2页)

幻象消散,士卒清醒,攻势再起。李时珍更亲冒矢石,抢救伤员,用三七配合针灸复苏昏迷将领三人,一时被誉为“军中扁鹊”。

黎明时分,阿资见大势已去,欲骑象突围,却被自家部下背叛,绑缚献降。清点战果,斩首四千余级,招抚流民六万余人,缴获兵器粮秣无数,而明军自身伤亡不足三千,其中九成得以救治归队。

捷报飞传京师,举国震动。

朱标亲赴奉天殿告祭太庙,宣布“西南粗定,赖诸臣协力,尤赖国舅马寻筹策深远,救军于垂亡,制胜于无形”。遂下旨赦免胁从,废除曲靖流官苛政,设“云南安抚司”,由汤和暂摄总管,推行轻徭薄赋、汉夷共治之策。

至于马寻,则被正式任命为“太子特使、军需督办大臣”,赋予跨部调粮调药之权,并授权筹建“战地医局”,隶属兵部,专司随军医疗事务。

蓝玉见势不妙,连忙称病闭门,不再上朝。其党羽亦收敛锋芒,暂退一步。

凯旋之日,大军班师回京。汤和履行诺言,在昆明城外递交辞呈,归还节杖,执意返乡养老。临别之际,他对马寻道:“你赢了。但这盘棋还没完。淮西那些人不会甘心失去西南的盐铁马政,他们迟早还会动手。”

马寻望着远处群山,轻轻点头:“我知道。所以我才要让这‘战地医局’扎根下去,让它成为新政的根须。”

他转身对李时珍、缪希雍、兰茂三人道:“你们三人,便是第一任医局提举。我要你们编写《军中药典》,建立药材储备制度,培训基层医兵,将来每一支边军,都要配有专属医官。”

三人齐声应诺。

回程途中,马寻特意绕道广南,再访血谷。侬族老妪已逝,其孙女继承守护之责。马寻留下两名医官常驻,传授制药技艺,并立碑铭志,刻下“仁心济世,药养苍生”八字。

他还做了一件惊人之举:将血谷周边百里划为“皇家药苑”,名义上归属内府管辖,实则由战地医局直接管理,严禁私人采掘,违者以盗取军资论处。

此举表面尊皇权,实则切断了地方豪强与勋贵对战略资源的控制链条。户部虽有异议,但在太子支持下不得不允。

京城之外,朱标亲率百官迎于郊外。见马寻下车,即上前执手相望:“舅父辛苦了。这一仗,不止平了叛乱,更开了新局。”

马寻躬身道:“臣之所为,非为一人之功,实为大明长远计。今日我军能凭医药少损而取胜,明日便可凭制度稳固边疆。只要百姓安康,将士无虞,何愁江山不固?”

朱标久久不语,终是叹道:“世人皆谓舅父擅权,可我看你手中握的,从来不是权柄,而是人心。”

数月后,朝廷颁布新政:

一、设立“战地医局”,编制五百,分布九大边镇;

二、将三七、天麻、川贝等三十味药材列为“军兴专用品”,由户部统购统配;

三、允许民间药商参与军供竞标,但须经太医院资质审核;

四、凡随军医官立功者,可授流官职,最高至六品;

五、在云南、广西、四川三省试点“夷汉合治”,土司承袭须经朝廷考核,子弟须入国子监学习三年。

朝野震动,赞贬纷纭。

有人说马寻“以药干政,渐成新贵”;

也有人说他“革故鼎新,泽被万里”。

唯有马寻自己清楚,这一切不过是个开始。

某夜,他在书房独坐,翻开常茂悄悄交给他的那本《现代中药学笔记》,目光停在一页写着“青蒿素”三个字的地方。

窗外月光如水,映照案头新绘的西南舆图??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尚未开发的药用植物产地、潜在矿区、水路枢纽。

他提笔,在空白处写下四个字:**步步为营**。

远处,更鼓悠悠,紫禁城的轮廓隐没在晨雾之中。

而在云南群山深处,新开辟的驿道正一寸寸延伸,驮着药材、文书、医官与希望,通往那些曾经封闭百年的村寨。

真正的变革,正在无声蔓延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