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小说

秋天小说>离婚后,封总追妻跪碎了膝盖 > 第422章 我们后天去办离婚手续(第2页)

第422章 我们后天去办离婚手续(第2页)

一句话,胜过千言万语。

三天后,容辞代表团队回函拒绝收购,并附上一段视频:镜头里,绣娘们围坐一圈,手指翻飞,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傈僳族火把节赶制传统服饰;孩子们在田间采撷蓼蓝叶,学习最原始的发酵染法;而封庭深坐在轮椅上(因连日奔波旧伤复发),正耐心教几个少年如何校准智能织机的张力参数。

视频结尾,昭昭对着镜头眨眨眼:“我们不做大公司,我们要做‘大人做的事’。”

视频在网络上迅速爆红。“破晓工坊”微博粉丝一夜涨至百万,话题#大人做的事#登上热搜榜首。无数年轻人留言:“原来理想主义没有死。”“我也想去山村学染布。”“这才是中国品牌的脊梁。”

而在这场风暴中心,生活依旧平静如溪。

某个黄昏,封庭深独自坐在院中修理一台坏掉的烘干机。螺丝刀在他手中转动,动作熟练得不像曾经只会签支票的总裁。容辞端来一碗热汤,默默坐下看他。

“你会修这么多东西,什么时候学的?”她问。

“住院那半年。”他头也不抬,“每天除了复健就是看书。电工基础、机械原理、高原农业……我才发现,过去我以为无用的知识,才是真正在支撑这个世界运转的东西。”

她静静望着他侧脸,忽然说:“你知道吗?离婚那年,我烧掉了你送我的所有礼物??钻戒、名表、房产证……唯独留下一本你当年送我的《植物染料图谱》。那时候我就知道,我对你的恨里,一直藏着舍不得。”

他手一顿,螺丝差点掉落。

“我不是为了听你说这些才回来的。”他低声说。

“我知道。”她伸手覆上他的手背,“但我现在愿意说了。因为我相信,你能接住。”

晚风拂过庭院,吹动廊下风铃,叮当声响彻山谷。

一周后,昆明会议归来,封庭深带回一个消息:政府批准划拨三十亩集体建设用地,用于建设“破晓生态园”,涵盖育种基地、研学中心、残疾人就业车间等多项公益设施。资金缺口八千万,需自筹。

“我们众筹吧。”昭昭提议,“每人捐一块布,就能盖一间教室!”

于是,“一布一梦”计划上线。每认购一匹“黎明”布,便有一元进入教育基金。订单如雪片般飞来,甚至有海外华侨一次性订购三百匹,只求将名字刻进工坊奠基碑。

施工开始那天,全村老少齐聚工地。封庭深本该休息,却坚持拄拐到场。当他试图搬起一块砖时,被容辞拦下。

“你已经做得够多了。”她说。

“可我还想再多做一点。”他看着她,“为你,也为这个家。”

她凝视他良久,忽然转身走向人群,拿起铁锹铲起第一?土,高声宣布:“今天,不只是破晓工坊扩建的日子,也是我容辞,正式收回丈夫的日子。”

全场寂静。

紧接着,掌声雷动。

封庭深呆立原地,眼眶瞬间红了。

她走回来,轻轻抱住他,在他耳边说:“我不再怕疼了。因为我知道,这次你是真的回来了。”

他紧紧回抱,喉咙哽咽:“谢谢你,还肯给我机会。”

日子一天天过去,工坊日渐壮大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,带回来的不仅是技术,还有外面世界的视野。清华美院的设计团队驻扎半年,开发出一系列融合民族纹样与现代剪裁的日常服饰,一经发售便供不应求。

而封庭深也没闲着。他牵头成立“乡村科技导师团”,亲自培训村民使用智能设备,编写简易操作手册,甚至开发了一套语音控制系统,让不懂汉语的老人都能轻松操作织机。

昭昭成了最小助教,每天放学就往工坊跑,奶声奶气地教奶奶们按按钮:“红色灯亮就是好,黄色灯闪要报告,蓝色灯灭??快找爸爸!”

村民们笑称她是“破晓CEO”。

一年后的春天,第一批由“破晓生态园”自主培育的蓼蓝花开满山坡,紫蓝色花海随风起伏,宛如大地铺展的锦缎。联合国特派纪录片团队前来拍摄,镜头扫过田间劳作的身影、厂房内协作的笑脸、课堂上专注的眼神,最后定格在一家三口并肩行走于花海中的背影。

导演问:“你们觉得,什么是幸福?”

昭昭抢答:“幸福就是妈妈不再皱眉,爸爸走路不怕摔,我和他们一起数星星!”

容辞微笑:“幸福是我终于不用一个人坚持。”

封庭深沉默片刻,望向远方雪山:“幸福是当我跌倒后,发现有人一直在等我爬起来。”

影片在全球播出后,引发巨大反响。许多跨国企业开始反思供应链伦理,多个国家派遣考察团前来学习“破晓模式”。而最让封庭深意外的是,他年轻时创办的资本集团董事会主动联系,提出希望将“破晓工坊”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核心项目,并承诺十年投入五亿人民币。

他在回信中写道:

>“感谢昔日战友的认可。但我必须说明:破晓不属于任何资本,它属于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。如果非要投资,请以志愿者的身份来,带着双手,而不是支票簿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