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海光的拳头捏紧,死死地盯着没脸没皮的母子两人。
下一秒,他两只手的手腕分别被于知乐和于越捉住,双手环住他头的于迟轻轻拍了拍他的额头。
于海光瞬间冷静了下来,朝张耀宗笑了笑。
似笑非笑的表情吓得他背后发凉,双腿颤抖得更加厉害,连爬起来的力气都没了。
另一边,吃上海鲜河粉的客人边吃边看,连连感叹三毛钱花得值。
黄大娘母子灰头土脸地离开,村里人也朝各个方向分散去赶集。
灶里的火还没熄灭,周岳生拿钱点餐。
“四份。”
“两份加全配菜,一份只加虾,一份只加虾和鲍鱼。”
全虾那份是给于越的,而于迟最爱吃虾和鲍鱼。
张文心爽快地回应:“好,你们等着,马上煮好。”
彼时,穿着一身中山装的陈老缓缓而至,手里拿着一个卷轴。
“小昭,你们摊子现在可是在大集里出了名。”陈老乐呵呵地说。
方才,他才踏进大集,就听见大家伙在议论新来的卖海鲜河粉的摊子,并沿着香味找来。
陈昭自信道:“那是,有我姐在这坐镇,不出名都难。”
他直爽的性子很对陈老的胃口,逗得他哈哈大笑,递给手里的东西。
卷轴展开,是龙飞凤舞地四个大字——鹏程万里。
“借您吉言。”陈昭笑道。
接着,他把陈老拉到于海光等人那一桌,一一介绍包括霍天和在内的五人。
“老先生。”于海光微微一笑。
陈老神情颇为激动,问:“小哥,那些资料看得怎么样?你们村子有发展海带养殖的计划吗?我可以免费指导。”
于海光看向周岳生,周岳生看向于知乐。
“陈老,您就是那个实验的负责人?”于知乐上前询问。
陈老愣了愣,恍然道:“妮儿,你和小昭就是海隅村的人啊,真是有缘。”
随后,陈老向他们讲了自己的来历。
他与好友毕业于京市海洋大学,毕业后一同回到省城做研究。
他的研究内容是海带、紫菜的养殖;好友研究范围更广阔,专注于浅海养殖。
几年前,好友因有留学经历被下放牛棚,去了海隅村,他则被调到海东镇文化馆。
“海带养殖和浅海养殖都在我们的副业组发展计划以内。”于知乐给出明确的答复。
陈老抚掌大笑:“好,好,好,我一定倾尽全力指导你们。”
两人就地谈了起来,认真且投入。
河粉端上桌好一会了,陈昭忍不住打断:“老陈,你直接去一趟我们村不就成了?让我姐带你好好走一走。”
“好,到时候我看看你们的计划书。”陈老意犹未尽,但停下吃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