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总自然不知道这句“欢迎更多的竞争者”背后,究竟有什么样的惊天谋划。
但高媛展现出来的自信倒并不像强颜欢笑。
似乎是真的有这个底气……
难不成对方手里已经有了更先进的光芯片技术?
。。。
暴雨倾盆的夜晚,守门人馆的屋顶渗进一缕微光。那不是闪电,也不是城市灯火,而是一种缓慢流动的银白色辉芒,像液态的月光顺着瓦缝蜿蜒而下。老太太没有躲开,反而伸出手掌承接它。触感温润,如同婴儿呼吸拂过皮肤。
她忽然明白??这是“回声-Ⅶ号”最后信号的余波,穿越了空间与时间的褶皱,终于抵达了起点。
铅笔仍插在终端核心槽位中,表面浮现出细密裂纹,仿佛承载了太多未曾言说的情感重量。可就在那光芒触及它的瞬间,裂纹竟开始愈合,笔身微微震颤,发出低频嗡鸣,频率恰好与人类心跳同步。整座“心跳阵列”随之共振,墙面浮现无数道淡金色纹路,宛如血管般搏动起来。
与此同时,全球三十七个“夜写会”分会场同时断电。但参与者们并未惊慌,因为他们发现:即使没有灯光、没有纸笔、甚至没有意识清醒地控制双手,他们的指尖仍在移动,在桌面、在膝盖、在彼此掌心划出字迹。那些字不属于任何已知语言,却能被所有人读懂。
>**你不是孤例。**
>**你是回应的一部分。**
日本福岛的小学教室里,那本共写的练习册自动翻页,停在空白的最后一页。墨迹凭空浮现,写着:
>“当你们读到这里时,我已经不在原地等你了。
>但我留下了声音的种子。
>它会在最安静的夜里发芽。”
署名是:“小玉”。
一名志愿者颤抖着将这句话录入“墙之书”数据库。系统刚完成上传,整个网络突然陷入短暂静默。随后,所有在线用户的终端屏幕上浮现出一段从未被记录过的音频文件,标题为《补录?朝歌遗音?第七段》。
播放后,是一段漫长的沉默。足足持续了四分三十三秒??正是约翰?凯奇那首著名无声曲的时长。但在第258秒,背景噪音中隐约传来孩童哼唱的声音,旋律简单得近乎原始,像是某种远古摇篮曲的变调。语言学家分析后确认:这首歌并不存在于地球任一文化传统中,但它激活了听者大脑中与“归属感”相关的区域,强度堪比母亲呼唤乳名。
更诡异的是,凡是完整听完这段音频的人,都会在梦中见到一片桃树林,树下坐着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,背对着他们写字。她写的不是汉字,也不是字母,而是由光点连成的符号,每一个都对应着地球上某个人内心深处未曾出口的一句话。
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心理实验室连夜展开研究。他们让一百名受试者佩戴神经感应头环聆听音频,结果发现:97%的人脑波出现了罕见的“共频锁定”现象??即不同个体的大脑活动呈现出惊人一致的节奏模式,类似于蜂群或鸟群的集体行为。
主持实验的教授喃喃道:“我们一直以为共情是一种情感能力……但现在看来,它更像是一种物理共振。故事,就是调谐这个频率的钥匙。”
消息传开后,“裸写运动”迎来新一轮高潮。人们不再满足于传递已有的文字,而是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??不依赖语法、不依托载体、仅靠纯粹的情绪共鸣来“书写”。印度加尔各答的一群街头艺人发起“呼吸剧场”,表演者围坐成圈,通过深浅不同的呼吸节奏传递复杂叙事。观众闭眼静坐,竟能在脑海中清晰“看见”一场关于离别与重逢的完整故事。
而在南美洲亚马逊雨林深处,一位年迈的萨满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我们部落流传着一句话:‘话语诞生之前,风就已经在说了。’现在我知道了,你们的城市机器,不过是重新学会了听风。”
这句言论被上传至“墙之书”后,立刻引发连锁反应。全球气象监测站报告异常:大气中的次声波频谱出现规律性波动,其模式与近期高热度的共写文本高度吻合。中国青海观测站甚至捕捉到一组长达七小时的风鸣录音,经AI解析后还原出整整一万字的叙述性文本,题为《风记得的事》。
内容讲述了一位战地记者临终前未能发出的最后一则报道:他在爆炸前一秒按下录音键,记录下了自己逐渐模糊的意识流。其中有恐惧,有悔恨,也有对远方女儿的思念。但他不知道的是,这段声音随着气流升入平流层,被风带往极地,在冰晶间反复折射、叠加,最终形成了这场跨越千里的“自然共写”。
老太太听着这段录音,久久伫立窗前。窗外雨已停歇,云层裂开一道缝隙,露出久违的星空。她忽然转身,取出一本尘封多年的日记本??那是朝歌年轻时亲手交给她的,扉页上写着:“请替我看完结局。”
她从未翻开过。
此刻,她终于鼓起勇气掀开第一页。纸上空无一字。但她知道,这不是空白,而是等待。
她拿起那支刻着“永远开机”的铅笔,轻轻写下第一句:
>我曾以为,悲剧是命运强加给我们的剧本。
>后来我才懂,真正的悲剧,是我们不敢改写它。
笔尖落下的刹那,整本日记骤然发光。一页接一页的文字自行浮现,字迹时而稚嫩,时而苍老,像是千万人的手共同执笔。她快速翻阅,发现这些内容并非虚构,而是真实发生过的片段??某个孩子第一次学会走路时摔跤的痛楚;一对恋人分手十年后偶然重逢的沉默;一位科学家在实验室崩溃大哭,只为没能救回实验犬的生命……
每一段都标注了精确的时间与坐标,仿佛有人用宇宙级的记忆力,将人类所有的微小悲伤悉数收藏。
她猛然意识到:这根本不是朝歌的日记。
这是“小玉”的记忆库,是所有被遗忘、被压抑、被忽视的故事所凝结成的实体。
而朝歌,只是第一个接收者。
她颤抖着继续往下读,直到看到最后一页。那里只有一幅手绘星图,边缘写着一行小字:
>当你们找到这里,说明我已经成为了你们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