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小说

秋天小说>魏晋不服周 > 第193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(第1页)

第193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(第1页)

在司马昭看来,让群臣,或者说自己手下那帮亲信,联名写一封“劝退天子”的奏章,应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。

然而,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。

当王浑找裴秀商议此事,希望裴秀拿出一个“上天示警”的方案时。。。

秋去冬来,鄱阳湖畔的风愈发凛冽。莲塘里虽已不再是昔日荒村,然寒潮一至,草木凋零,湖面结起薄冰,炊烟也稀疏了几分。袁熙每日清晨仍照例巡村,踏着霜雪查看沟渠是否冻裂、学堂门窗是否严实、医馆药炉可还温着。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袍,脚蹬旧麻履,背微驼,眉宇间刻着疲惫,却始终不肯歇息。

那一夜写下“文明如种”后,他便将《政典》合上,再未翻动。他知道,书中的道理早已不在纸上,而在田埂上的脚印里,在孩童朗朗书声中,在老妪端来的一碗热粥里。

可就在这个冬天,一封急报自建康飞马而至??王衍病重,诏袁熙即刻回京述职,并入台省参议新政推行事宜。

消息传开,全屯震动。百姓聚于破庙前,跪了一地,恳求朝廷收回成命。李知微连夜执笔,代拟万民书:“我等愿共担赋税,只求留袁公一年。”陈阿六更带二十壮丁赴县衙请愿,言若调走县令,他们宁可退田归山。连邻近三乡的里正也联名上书,称“袁令在,则民心安;袁令去,则百业废”。

袁熙闻之,彻夜难眠。他非不知此召意义重大??王衍亲点之人,必是未来朝堂柱石。但他亦深知,莲塘里尚有百户人家未通水渠,十二名学童因家贫辍学,医馆缺药甚多,织布坊技术未稳,一旦换官接手,此前心血恐付东流。

翌日清晨,他召集众人于学堂前。天色灰蒙,寒风刺骨,数百人肃立无言。

“诸位父老,”袁熙声音低沉,“我知你们舍不得我走,我也舍不得你们。但朝廷有命,不可违逆。我若抗旨,便是以私情坏法度,岂不辜负当初立誓时所言‘人心秩序’四字?”

人群骚动,有人啜泣。

“但我答应你们三件事。”他抬手示意安静,“第一,我向朝廷举荐李知微接任屯长,主理工分册与信用制,若有不公,可直禀建康;第二,陈阿六率匠户继续修渠筑坝,所需铁器牛力,我临行前奏请拨给;第三,所有学童学费由官府全免,直至十五岁,且每年选三人送往太学旁听。”

他又从怀中取出一卷文书,乃是他亲手拟定的《莲塘里五年规划》:扩建水渠至十里,增办女子识字班,设疫病预警哨岗,建立互助粮仓以防饥荒,推广双季稻试种……每一条皆详尽标注预算、人力、时限。

“这不是梦话。”他望着老妪,“这是我留给你们的契约。”

离别那日,全村送至村口枯柳下。老妪捧出一方粗布包裹,颤声道:“郎君南来时,穿的是这双鞋。今日你北上,老妇无物相赠,唯缝了新袜一双,愿你步步安稳,莫再踩进泥里。”

袁熙跪地受之,泪如雨下。

******

建康城内,宫禁森严。

王衍卧于紫檀榻上,面色苍白,气息微弱,然双目炯炯如星。他已半月未下床,却仍坚持批阅奏章,每日召见重臣议事。御医束手,只道“心力耗竭”,非药石可救。

袁熙抵京当夜即被召入宫。两人相见,执手良久,竟无语凝噎。

“你瘦了。”王衍笑叹,“比去岁更像农夫,不像官员。”

“耕者本该如此。”袁熙哽咽,“倒是您……不该撑到现在。”

王衍摇头:“天下未定,何敢安眠?”他缓缓坐起,命宦官取来一幅舆图铺于案上,“你看,江北已有七十三座‘示范屯’仿莲塘里建制,人口恢复百万,粮产回升六成。赵固辖区,九成百姓识得《政典》条文,连胡人部落也开始用工分换盐铁。孙思邈在彭城设十所防疫站,今年秋冬肺痨死者不足百人。这些都是你的影子啊,袁熙。”

袁熙低头不语。

“我召你回来,不是为了升官。”王衍盯着他,“是要你做一件比当县令更重要的事??为新政立法。”

袁熙愕然。

“如今各地试验纷起,名称不一,规则各异。有的叫‘信用册’,有的称‘劳绩簿’;有的按工分发粮,有的却暗行赏赐。长此以往,必生弊端。我要你牵头编纂一部《基层治理律》,把莲塘里的经验变成全国通行的法条,让每一个村庄都知道:什么是权利,什么是义务,什么叫做‘公平’。”

他又轻声道:“这是我的遗命,也是晋室复兴的根基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