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小说

秋天小说>朱元璋的官,狗都不当 > 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大早就来(第2页)

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大早就来(第2页)

内侍答:“尚在养病,未能入朝。”

朱元璋起身踱步,龙袍拂地,声如沉雷:“你们可知朕为何独信李可?非因其才,而在其胆。当年胡惟庸结党营私,满朝噤声,唯他敢当面唾骂‘国蠹’;蓝玉骄横跋扈,无人敢议,唯他上书请削其权。此人不怕死,也不怕得罪人。而你们呢?”他猛然转身,目光扫过群臣,“一个个说着‘祖制’‘体统’,其实心里想的,全是自己的乌纱帽!”

众臣俯首,冷汗直流。

朱元璋提笔批旨:“准奏。三策即刻施行,违者以抗旨论。”

圣旨一下,风云再起。

一个月内,应天、苏州、南昌三地率先挂牌“政务公开榜”。起初百姓观望,不敢近前,后有识字秀才逐条讲解,发现某县丞竟将修桥款挪用于私宅扩建,当即聚众围衙。巡按御史闻讯赶到,当场拘押涉案官员,并宣布:“今后凡揭发属实者,赏银五两,匿名亦可。”

消息传开,民情沸腾。

短短半月,全国递来举报信八百余封,其中属实者近六成。浙江一知府因强征民夫为其母办寿宴,被仆役写信揭发;山东某县学政受贿鬻监生名额,名单竟与考生答卷一同登报曝光。

而最震动朝野的一案,发生在山西。

太原府通判被人举报私吞赈灾棉衣三千件,经查属实。依新律,主官知府虽未参与,但属下犯重罪,仍需承担失察之责,拟降两级调任偏远州县。

知府不服,上书申辩:“卑职日夜操劳,未曾懈怠,岂能因下属一人之恶,毁我十年清名?”

李可亲自批复:“汝为一府之长,如家主掌门户。家中奴仆盗卖财物,主人竟称‘不知’,天下宁有此理?况你每月收受下属孝敬酒菜不断,独于赃物毫无察觉?此非不知,乃不愿知也。降职示惩,已是宽待。”

此批语刊于《明政公报》,一时洛阳纸贵。

更有意思的是,不少官员开始主动自查自纠。扬州知州连夜清查账目,发现前任遗留一笔不明支出,立即上报并请求处分。结果朱元璋特旨嘉奖:“知耻近乎勇。如此官吏,不但不罚,反予升迁。”

风气悄然逆转。

昔日官场流行“多做多错,少做少错,不做不错”,如今却变成“不作为即失职,不透明即嫌疑”。许多老官感叹:“做官比种地还累,每日提心吊胆,生怕哪个小吏捅出篓子连累自己。”

但也有人真心拥护。

湖广一位年轻推官写信给李可:“从前上司只看文章诗词,不管百姓生死。今有公开榜、有巡按、有连坐,逼着我们必须勤政。虽辛苦,然每审一案、救一民,心中坦然。始知为官之乐,不在权势,而在无愧。”

李可读信落泪,回信仅八字:“为民守夜,光照千秋。”

然而,风暴从未真正平息。

某夜,京城突降暴雨,电闪雷鸣。李可刚入睡,忽闻府外喧哗。护卫急报:一名女子跪在门前雨中,自称是苏州粮仓案死者遗孀,携幼子千里赴京告状,言原案另有隐情??真正盗粮者并非县丞,而是苏州知府之舅爷,县丞实为替罪羊,已被秘密毒杀于狱中。

李可披衣而出,见母子二人浑身湿透,孩子高烧呓语,妇人双目赤红,捧出一封血书:“民妇不敢求富贵,只求大人还我夫君一个清白!”

李可当即命人安置母子,请太医诊治,并召陆昭彻查。

三日后,真相浮出水面:确系知府亲属作案,县丞因拒同流合污遭构陷。而当初审理此案的按察副使,竟是知府同年好友,故意颠倒证据。

李可震怒,立即上奏,请革去苏州知府及按察副使一切职务,押送应天受审,并要求重审粮仓案,昭雪冤魂。

朱元璋览奏,沉默许久,终提笔批道:“准。并将此案编入《官鉴录》,颁行全国,令所有新任官员必读。”

此后,《官鉴录》成为大明官员入职第一课。书中收录十大冤案、五大贪腐集团覆灭记、三起因沉默纵容导致民变的教训案例。每册末尾,皆印李可所题一行字:

**“当你选择穿上官服那一刻,就必须明白:你不是来享福的,你是来赎罪的??赎这个身份曾经带给百姓的所有苦难。”**

春去秋来,新政推行五年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