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问题,本就没有答案。
但正是这些无解之问,让人学会悲悯。
数日后,她在海边散步,遇见那位曾劫持补给船的海盗首领。他如今在非洲西岸办起海上学堂,专收被遗弃的孤儿与逃亡少年。
“我以前以为自由就是不受管束,”他坐在礁石上,望着潮水,“现在才懂,自由是能选择被什么束缚。”
烬点头:“比如被良知。”
“比如被承诺。”
“比如被爱。”
三人静默良久。海风送来远处孩童的歌声,唱的是新编的问题童谣:
>“你说黑是对的,我说白也行,
>若都不准错,谁来认错误的名字?
>火烧旧庙堂,别忘了带火种走,
>别让新房子,关死了透气的窗。”
当晚,烬梦见自己重回玄武门。
但这次,她不再是旁观者。
她站在城门前,手持《反问录》,面对李世民。
“你要杀兄夺位?”她问。
“为了天下安定。”他答。
“那你如何保证,你的‘安定’不是另一种压迫?”
李世民怔住。
画面突变。
太子李建成走出宫门,主动卸甲,跪地呈上兵符:“弟若真能治国,我愿退隐山林。”
李世民俯身扶起兄长,泪水滑落:“大哥,我错了。我不该以暴制乱。”
两人相拥,城门未破,血未流。
烬惊醒,窗外星河璀璨。
她披衣而出,走向无字碑。月光下,碑文竟自行浮现第四问:
>“能否有一种变革,不必以亲人之血祭奠?”
她伸手抚摸石面,忽觉指尖温热。转头望去,那只水晶蜻蜓正停在碑顶,翅翼微微颤动,似在传递某种讯息。
她取下随身携带的陶罐,将青铜齿轮轻轻放入其中。罐身顿时泛起幽蓝光芒,如同深海呼吸。
次日清晨,全球同步发生异象。
东京街头的大屏突然中断广告,播放一段无声影像:明治维新时期,一名年轻武士在暗巷中刺杀政敌后,跪地痛哭,撕毁自己的效忠誓书。画面最后定格在他眼中倒映的火焰,渐渐化作一群小学生围读《和平宪法》的笑脸。
巴黎地下图书馆的自动归档系统莫名启动,将所有“革命史”类书籍移至“待审区”,并弹出提示:
>“请补充以下内容:
>-被胜利者抹去的声音
>-平民在冲突中的真实处境
>-是否存在非暴力替代方案?”
最惊人的是,在朝鲜半岛非军事区,一名哨兵在值勤时突然放下枪,从口袋掏出一本皱巴巴的《反问录》手抄本,朗声念道:
>“当敌人也被剥夺提问的权利,我们赢得的究竟是和平,还是更大的孤独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