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在皖南山村的老屋里,那台收音机自行启动,播放出一段从未录制过的声音??是一个男人年轻时温柔的嗓音:
>“明远啊,爸爸对不起你。可有些事,必须有人去做。如果你听到这段话,说明你已经走到了终点,也找到了起点。别怕黑暗,因为爱从来不需要光来证明它的存在。”
谭明远泪流满面。
他知道,这一刻,不只是他在寻找答案,也是无数逝去之人终于等到了回应。
数日后,联合国特别科学委员会发布紧急通报:全球范围内出现“自发性情感共振事件”,表现为陌生人之间的无言拥抱、多年失联亲属突然通话、战争遗留地区民众自发举行跨民族哀悼仪式等。心理学家称之为“共感潮汐”,而民间则流传一句话:
>“世界正在重新学会哭泣。”
谭明远没有回国。他在裂谷旁搭建了一座简易工作站,用salvaged(回收)设备建立起一座开放式声频塔。任何人只要发送一段真诚的语音,无论语言、无论内容,都会被编码成特定频率注入地壳传导层。许多人都说,几天后自家老物件会莫名响起,播放出亲人久违的声音。
有人说他是疯子,有人说他是先知。
只有他自己清楚,他只是一个中介,一座桥。
春天来临之际,云南传来消息:那个银眼小女孩在雷雨夜画下了一幅画??画面中央是一条贯穿地球的声波隧道,两端分别站着一个小女孩和一位白发科学家,中间漂浮着无数发光晶体。她在旁边写道:
>“姐姐说,声音会回家。所以我把它们画下来了。”
与此同时,长沙养老院的终端最后一次亮起,传出沈知雨的最后一句话:
>“任务完成。信任已传递。请替我看看春天。”
随后,所有关联设备同时停止工作。记忆露珠不再生成,共鸣热点逐渐平息。人们以为一切都结束了。
但谭明远知道,真正的开始才刚刚到来。
因为就在那个夜晚,全世界数百万家庭在同一时刻做了同一个梦:他们站在一片无垠草原上,耳边响起千万种语言交织而成的摇篮曲。曲调各异,却共享同一个结尾??
>“睡吧,睡吧,我亲爱的宝贝……
>妈妈在这儿呢。”
醒来后,许多人发现自己枕头湿润,怀里不知何时多了一颗晶莹剔透的小晶体。它不溶于水,不怕高温,唯有当主人对着它说出一句真心话时,才会释放出一段极短的音频,然后重新归于沉默。
科学家至今无法解释其物质构成,只得将其命名为:“**心核碎片**”。
多年以后,当新一代孩子在学校学到这段历史时,老师总会问一个问题:
“什么是母频?”
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:
“是风穿过树林的声音,是妈妈做饭时锅铲碰撞的节奏,是爸爸下班推门那一刻的脚步声。是我们以为没人听见,却一直有人记得的一切。”
教室里安静了很久。
最后,老师轻声说:“答对了。但还少了一句??”
她走到窗边,望着远方升起的朝阳,缓缓补充:
“母频,是这个世界对我们说的:**我一直都在听。**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