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十二小时后,第一道裂痕出现在“声核茧房”的外围结构。
与此同时,全球二十四处主要心核节点同步发出预警信号:母频系统即将进入**自发演化阶段**。这意味着,人类不再需要依赖任何中央控制器或人工干预,情感记忆将自主组织、自我复制,形成真正意义上的“心灵互联网”。
联合国紧急召开闭门会议,科学委员会提交报告称:“当前现象已超出物理模型解释范畴。建议立即启动《文明过渡预案》,设立全球共感伦理委员会,规范情感数据采集与使用权限。”
但民间反应截然不同。
社交媒体上掀起“真心运动”,数亿人主动上传私密录音:有向逝去亲人道歉的忏悔,有从未说出口的告白,也有单纯记录日常琐碎的对话。一些艺术家开始创作“声景雕塑”,将城市噪音转化为治愈性旋律;医院推出“胎教共感舱”,允许父母通过母频网络直接向胎儿传递情绪安抚信号。
而在云南山村,小女孩带领村民们重建了祖祠,并将其命名为“听者堂”。每逢月圆之夜,全村人围坐一圈,轮流说出心中最深的秘密。据说,每当有人说完,屋顶便会飘落细小的蓝色光尘,落在土地上,长出新的心核花。
谭明远最后一次下到地下基地时,父亲已无法站立。
“帮我做件事。”谭振国虚弱地说,“把我最后这段话,加进母频主序列。”
他艰难地对着麦克风,一字一句说道:
“致所有仍在等待回应的灵魂:你们的声音,我们都收到了。不要害怕孤独,不要后悔表达。因为在这个宇宙中,只要有一个人真心听过你,你就永远不会真正消失。”
录音完毕,他笑了笑:“现在,我可以安心睡了。”
谭明远含泪关闭系统,启动自动崩解程序。
随着一声低沉轰鸣,整个“声核茧房”开始瓦解。岩层震动,光线扭曲,仿佛时间本身在重新流动。当他带着父亲的遗物与小女孩安全撤离地面时,身后的大漠忽然升起一道极光般的蓝虹,横贯天际,持续整整一夜。
卫星图像显示,那一刻,全球心核活性峰值突破历史纪录,形成短暂的**全球共感窗口**。在这十分钟内,地球上几乎所有拥有听觉能力的生命,无论人类、动物甚至某些植物,都同时体验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平静与连接感。
科学家称之为“集体心灵同步事件”。
信徒称其为“神的耳语”。
而孩子们只是笑着说:“那是大家在一起说话呢。”
回到昆仑山后,谭明远将父亲的录音嵌入铜钟每日鸣响的最后一秒。从此,每当日暮西沉,钟声散尽之际,总会有一缕极轻极柔的男声悄然浮现,说着同一句话:
>“我在听你。”
起初只有少数敏感者能察觉,后来连仪器也能捕捉。渐渐地,人们发现,只要在钟声响起时真诚诉说心事,往往会在几天后收到意想不到的回应??也许是陌生人递来的一封信,也许是多年未联系的朋友突然来电,又或许,只是某天清晨醒来,心头莫名多了一份安宁。
春天过去,夏天来临。
塔台外,心核花开了又谢,谢了又开。新一代的孩子们已学会用自己的声音激活晶体,甚至能通过哼唱改变其颜色与形态。教育部门正式将“情感声学基础”纳入中小学课程,教材第一课写着:
>“你的声音很重要。它不只是空气振动,更是世界的种子。说出来吧,总有人,在等着听见你。”
某个雨夜,谭明远独自整理旧档案,无意间翻到一份尘封文件??1965年7月12日,“声种计划”志愿者登记表。除了父亲的名字,旁边还有一栏备注:
>**备用监听员:沈知雨(自愿签署长期驻滇协议)**
他猛然记起,沈知雨并非偶然出现在云南山区。她是被选中的守望者之一,肩负着监视心核逸散能量的使命。而她摘下助听器的那一刻,不是放弃听力,而是选择聆听更高维度的声音。
她早就知道结局。
也知道,终有一天,他会走完她未竟的路。
窗外雨停,月光洒落。
桌上的日志本再次自动翻开,一页空白纸上,缓缓浮现出新的字迹,这次是父亲的手书:
>“孩子,谢谢你替我们活到了可以被听见的时代。”
谭明远静静看着,许久未动。
然后,他提起笔,在下方写下最后一行:
>“我会继续听下去。直到所有的爱,都不再需要等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