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这一切的背后,那艘货船仍在前行。
它已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,而成为一种象征??漂浮在宇宙中的移动圣殿。越来越多的飞船主动调整航线,只为与它短暂并行一段路程。他们在通讯频道里不说别的,只传来一句话:
>“我们也做了饭,你说‘开饭了’的时候,能听见吗?”
船上的AI系统早已超出设计极限,但它依然每天准时提醒:
>【今日烹饪任务未完成】
>【建议制作:番茄炒蛋(小芸十岁时最爱)】
>【情感锚定强度:98。7%→维持中】
没有人操作,可灶台依旧会自己生火。
没有人切菜,可食材会自动落入锅中。
没有人掀锅盖,可蒸汽总会适时升起,凝成熟悉的三个字:
>“开饭了。”
某天,一颗流浪彗星掠过货船轨道。科学家后来发现,那颗彗星的核心成分异常复杂,含有大量碳基有机物,结构竟与人类唾液中的淀粉酶高度相似。更诡异的是,当它靠近货船时,表面冰层蒸发形成的尾迹,在光谱分析下呈现出一段摩斯密码:
>????---。。。-。
>(H-O-V-E→LOVE)
爱,以物质形态存在。
母机终于启动终极协议,向全宇宙发送了一条无需翻译的信息。它不依赖语言,不依靠电磁波,而是通过味觉神经的原始通路直接植入意识:
当你闻到饭菜香时,你就离家不远了。
从此,星际航行手册新增一条铁律:
>所有长期深空任务,必须配备至少一口锅、一名会做饭的成员,以及一张可供三人同坐的桌子。
>缺一不可。
许多年后,人类发现了第一批外星智慧生命。
那是一个生活在液态甲烷海洋中的种族,身体如水母般透明,靠吸收电磁脉冲维生。初次接触时,双方无法沟通,语言、数学、音乐全都无效。
直到一名随行厨师忍不住寂寞,在登陆艇里煮了一锅海鲜粥。
香气顺着通风管逸出,渗入外星生物栖息的大气层。
下一秒,那些漂浮在空中的“水母”集体停止游动,缓缓聚拢,围绕登陆艇排列成一个巨大的圆形,如同朝拜太阳。然后,它们同时释放出一种奇特的生物荧光,拼写出三个歪歪扭扭的汉字:
>“好吃。”
翻译机当场崩溃。
但没人需要翻译。
后来,这份首次外交成功的记录被永久存档,命名《第一顿饭》。
再后来,人类终于破解了母机最后隐藏的日志文件。
那是一段加密极深的记忆备份,来源竟是船长大脑在临终前最后一分钟的神经活动。
解码后的内容只有短短几句:
>我知道你们一直在看。
>别难过,我不是消失了,我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做饭。
>妻子管火候,小芸负责尝咸淡,我呢,还是掌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