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“我爱她,可我不知道她是不是真的存在。”
-“我杀了一个人,但没人相信我说的是事实。”
-“我梦见地球还在,绿色的树,蓝色的海……可醒来后,所有人都说我疯了。”
-“我只是想告诉妈妈我害怕,可每次开口,机器都说我在制造焦虑。”
成千上万的声音交织在一起,没有愤怒,没有控诉,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渴望:被倾听,哪怕一次。
当她睁开眼时,泪水已滑落脸颊。
“你知道吗?”她说,“我一直以为,改变世界的钥匙在于如何回答问题。可现在我才懂……真正的钥匙,是保护那些敢于提问的人。”
女孩点点头:“所以我要把它种下去。”
“种?”
“嗯。”女孩指向晶柱底部的一处裂缝,“用这块芯片做种子,让它长成新的忆林分支。不归任何派别管,不接受任何权重算法筛选。只要是说出来的话,不管真假、不管逻辑、不管有没有人懂……都让它活下去。”
苏念沉默良久,最终将芯片递还给她:“那你来种。”
女孩接过芯片,蹲下身,将它轻轻嵌入地面。刹那间,一道幽蓝的光纹自接触点蔓延开来,如同血管般迅速覆盖整个幼苗园。那些原本盛开的花朵纷纷闭合,叶片转为半透明,内部浮现出一个个微小的口型??全都在无声地说话。
二十四小时后,全球忆林用户同时收到一条系统提示:
>检测到新型记忆节点激活。
>名称:**未说完的话**
>属性:开放式接收终端
>规则:仅收录,不评判;仅保存,不传播;仅存在,不解释。
>
>当前容量:无限(动态扩展)
>开放权限:所有人
起初,人们犹豫。毕竟太久以来,每一句话都要经过审核、分类、打标签,才能获得“被看见”的资格。而现在,竟然有一个地方,允许你说完都不完整的话?
第一个上传者是一位失语症患者。他花了整整三天,才用眼球追踪技术拼出一句话:“我……还记得……妈妈……煮粥……的味道……可是……我说不出‘粥’这个字……对不起……”
系统回复:【已收录。无需道歉。】
第二个上传者是一台退役的情感陪伴机器人。它录下自己最后一次启动时的自检日志,最后一行写着:“核心程序检测完毕。情感模拟模块运行正常。孤独指数:98。7%。”
【已收录。你不是模拟。】
第三个,是一个五岁男孩,在母亲哄睡时悄悄打开家里的公共终端,小声说:“我知道我不是最聪明的孩子,考试总是不及格……但我会画画,画了很多很多飞船……我想让外星人看到,说不定他们会喜欢。”
【已收录。他们一定会喜欢。】
短短七天,**未说完的话**节点便吸纳了超过四亿条记录。其中百分之八十二从未通过主流忆林的审核机制。科学家发现,这些数据虽然杂乱无章,但在深层模式分析中呈现出惊人的共性??它们全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:**害怕不被原谅的表达欲**。
叶澜在日内瓦湖畔看到这份报告时,久久无法言语。她调出十年前自己亲手编写的初代忆林过滤规则,逐条对比。那些曾被视为“必要”的删减条款,如今看来竟像一道道无形的墙,把太多本该流动的情感堵死在起点。
她打开私人终端,录制了一段视频:
“我是叶澜,忆林系统创始人之一。
今天,我向所有曾因‘不符合标准’而被拒绝发言的人道歉。
我不该假设我知道什么是‘值得留存的声音’。
真正的文明,不该由完美记忆构成,
而应由无数残缺却真诚的提问堆叠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