欲要扬名立万,无非是踩着他人的肩头往上爬。
这登天梯的石阶之下,从来都是用无数枯骨铺就的。
钱星文,这四九城公认的三大武馆外门魁首,无疑是块合格的垫脚石。
今日那钱家二公子虽说捡回半。。。
海风卷着咸腥的气息扑面而来,祥子将信纸折好,塞入怀中。那行字在他心头久久不散,像是一把轻轻插入锁孔的钥匙,未转动,却已让整座心门微微震颤。
“谁写的?”阿沅靠在他肩上,声音轻得几乎被浪声吞没。
“不知道。”他摇头,“但我知道,这封信等了很久。”
箫客站在岸边,玉箫斜倚肩头,目光投向远处翻涌的云层。“云隐阁不是重建,是重生。旧名录焚于火,新弟子皆出自民间孤儿,无门第之分,无血脉之拘。柳沉霜亲任首座,她说??这是你娘当年想建而未能建成的宗门。”
祥子沉默片刻,忽然笑了:“她终于不再恨了。”
“不是不再恨。”箫客纠正,“是学会了背负。就像你一样。”
天边一轮红日跃出海面,金光洒满波涛,仿佛整片东海都在燃烧。阿沅缓缓起身,赤脚踩在细沙上,朝着潮水伸出手。一滴露珠从她指尖凝起,幽蓝如星火,随即融入晨光,消散不见。
“双生共鸣还在。”她说,“只是不再是为了改写命运,而是为了感知彼此是否安好。”
祥子也站了起来,走到她身后,替她披上外衣。“你说,我们还能走多远?”
“走到有人说真话不再需要勇气为止。”她回头看他,眼里有笑意,也有坚定。
箫客转身欲走,却被祥子叫住:“你不留下?”
“我本就是过客。”他轻笑,“况且,还有人在等我。”
“席院主?”
箫客脚步微顿,没有回头。“她写了本书,叫《持钥录补遗》,记录的是那些被正史抹去的名字??三百年前死于屠戮的柳氏婢女、五十年前为护孩童而自爆金丹的散修、三河口之战里默默断后的赤锋小队……她说,英雄不该只属于胜利者。”
风忽然大了些,吹乱了沙滩上的脚印。
祥子望着那艘即将返航的小船,忽然问:“如果有一天,谎言又开始滋生,世界再次倾斜……我们还能重启逆命阵吗?”
箫客停驻良久,才低声答:“阵法可毁,记忆可封,但只要有人记得真相,并愿意为之付出代价,门就永远不会真正关闭。”
船影渐远,消失在霞光尽头。
……
三个月后,南陵枯井庙旧址。
原本坍塌的地基已被青石围栏圈起,中央立了一块无字碑。每逢初一十五,便有百姓自发前来献花,不焚香,不叩拜,只是静静放下一支野菊,然后离开。
有人说,那是纪念一位救世之人;也有人说,是在祭奠所有被历史遗忘的牺牲者。
韦月带着几名年轻弟子在此值守,教授他们辨识古铭文与地脉走势。徐彬则成了游方教头,背着断魂刃残片走遍东洲七十二城,收徒不论出身,唯问本心。
这一日,烈日当空,尘土飞扬。
一匹快马疾驰而来,马背上是一名灰袍少年,满脸风霜,怀里紧抱着一只铜匣。他在碑前翻身下马,跪地叩首三下,方才起身,声音沙哑:“我是冯家庄最后一名记事童子,奉先师遗命,送来《青衫纪要》。”
韦月接过铜匣,入手沉重。打开一看,内里是一卷泛黄竹简,封皮上写着几行小字:
>**“凡我后人,当知三事:**
>**其一,盘冥非魔,乃执念所聚;**
>**其二,持钥者非神,亦会堕于权欲;**
>**其三,天下最锋利之刃,非断魂刀,乃是隐瞒之口。”**
她指尖微颤,抬头问道:“冯老庄主临终前,说了什么?”
少年低头,一字一顿:“他说??‘告诉祥子,我没怪他来迟,只遗憾没能亲眼看见海。’”
韦月闭上眼,泪水滑落。
那一刻,她仿佛看见那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坐在堂前,手中握笔,在宣纸上写下最后一句话:“愿后来者,以史为灯,不照权位,只照明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