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小说

秋天小说>晋末芳华 > 第四百六十章 格局如此(第1页)

第四百六十章 格局如此(第1页)

王谧自重生以来,通过这些年来和这个时代的高层人物接触,渐渐认清了一个事实。

他最大的优势,便是超出这个时代,来自于后世的现代思维。

而他最大的劣势,也同样如此。

之所以如此说,是因为。。。

风起于敦煌西北的戈壁深处,卷着细沙如烟尘般漫过荒原。云归站在谢公祠前,手中那方“水属天下”的石碑残角仍高举未落,掌心已被边缘磨出微红的印痕。她望着远处驼铃渐近的商队,唇角轻颤,仿佛看见了某种宿命的回响??当年慈幼局里盲童们摸索陶罐听雨声的模样,如今竟在万里之外的撒马尔罕有了回应。

“我叫阿依莎。”戴面纱的女子声音清亮,带着西域口音,“我在喀什噶尔长大,五岁失明,靠摸药草的叶脉辨识种类。后来听说长安有‘稚盲班’,便徒步走了三个月,沿路乞讨、为人洗衣换饭食,终于进了书院。”

她说完,从怀中取出一本用牛皮包裹的册子,封面上以凸点盲文刻着《触读医经》四字。“这是我编的教材,把《本草纲目》《伤寒论》都译成了可触摸的文字。我还教孩子们用芦苇杆拼出经络图,用羊毛线标记穴位。现在,我要去更西的地方??粟特人的孩子也在等这个。”

云归缓缓放下手臂,将石碑残角贴回胸前。她忽然明白,这块碎石之所以能穿越战火与流徙,不是因为它坚硬,而是因为它承载了一种无法被焚毁的语言:那是谢承安临终前写给苏晓荷信中所说的“继续走”;是阿?临死前所望见的西南山影;是沈青梧在琉球海边摇响的第一声铜铃。

“你不是一个人去。”云归上前一步,握住阿依莎的手,“我们派三名毕业生随行,带净水陶瓮图纸、艾灸温控竹匣、还有改良过的盲文诊记模板。若途中缺药,可用骆驼粪发酵制炭吸附毒素,雪水煮沸后加石灰澄净。这些,都是我们在河西驿站中学来的活法。”

篝火噼啪炸响,映照出两张截然不同却同样坚定的脸庞。一个生于绿洲,一个长于边陲;一个眼明如星,一个目不能视光。但她们都知道,真正的医者之眼,不在瞳仁,而在指尖,在耳畔,在每一次俯身倾听病人喘息时的心跳共振。

翌日清晨,传灯礼正式落幕。银针包系于腰间的优胜者们并未立即散去,反而自发集结成十二支小队,分别奔赴吐蕃高原、南诏密林、渤海湾岛、安南湿瘴之地。她们携带的不仅是药箱与典籍,更是由百草庐代代相传的一套方法论:如何在无光处建立秩序,如何在绝境中唤醒生机。

而此时,南方的海浪正拍打着琉球的礁石。沈青梧已不再需要手语比划病情,她身边已有六名本地少女能熟练背诵《青梧诊要》十三条,并独立完成疟疾快速检测与钩虫驱除术。她们用贝壳串成经络模型,用椰壳刻制药剂量具,甚至发明了一种“潮汐计时法”,依据海水涨退判断服药时机。

某夜暴雨倾盆,一名老渔夫突发中风,半身瘫痪,口不能言。弟子们慌忙来请示,沈青梧却只道:“按第三章‘卒中九针法’施治,辅以生姜汁灌鼻,取穴宜缓不宜急。”她自己则坐于医舍檐下,闭目聆听雨滴落在屋顶金银花图案上的节奏??那是她与长安遥相呼应的方式:每一滴水声,都像一句未曾寄出的问候。

三天后,老人苏醒,竟能勉强开口:“你……不是神女……你是人。”

沈青梧闻言一笑,眼角泛起细纹:“我只是个不肯停步的人罢了。”

消息传至长安,正值天下医政司首次巡按使遴选。皇帝亲自主持廷议,破例允许女官列席发言。一位来自黔中的年轻医使起身陈词:“去年冬,我在苗寨连走七日山路,救治十九户人家。最远一户藏在悬崖之后,需攀藤而上。我去时,那家母亲抱着发烧的孩子跪在门槛上,手里攥着一块发霉的米糕??那是她唯一能给孩子的东西。”

她顿了顿,声音低沉下来:“我治好孩子后,她扑通跪下,额头磕地,嘴里念着‘菩萨来了’。可我知道我不是菩萨。我只是比她多读了几本书,多练了几百次扎针的手法。如果这样的知识永远锁在宫墙之内,那才是对天道最大的辜负。”

满朝默然。最终,十三道巡按医使名单公布,其中九人为女性,三人出身贫寒,两名曾为盲童学生。他们将携统一制式的“流动药车”出发,车上备有标准化汤剂包、折叠式诊疗床、以及可拆卸组装的盲文病历架。

与此同时,撒马尔罕城外的绿洲营地内,阿依莎正带领第一批学员搭建简易医棚。黄土夯墙,芦苇覆顶,门楣上悬挂着一块木牌,上面用粟特文与汉文双语写着:“稚盲学堂?第一分塾”。

第一课,她让学生们把手伸进装满不同植物根茎的布袋里,凭触觉分辨甘草、大黄与柴胡。一个小男孩摸了半天,突然激动地喊出来:“这个弯弯曲曲的,像蚯蚓!是不是羌活?”

阿依莎笑了:“正是。你知道它为什么长得这么扭吗?”

孩子摇头。

“因为它要在石头缝里找水分,一点点挤进去。就像我们的眼睛看不见光,可心也要拼命往外长,去找那一点暖意。”

黄昏时分,云归所率的援藏队伍终于抵达吐蕃边境。高原寒疫仍在蔓延,许多牧民因肺痈高烧不退,意识模糊。当地喇嘛虽愿配合,却坚持要在施药前诵经祈福。云归没有拒绝,反而提议:“你们念经,我们施针,让信仰与医术一同护佑生命。”

她在帐篷中央铺开一幅巨大的触读地图,标出水源、牧场与疫区分布。每救一人,便在对应位置插一枚铜钉。七日后,铜钉连成一片,竟隐隐勾勒出一条蜿蜒向南的路线??正是当年谢承安主持修建的西水源渠系延伸段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