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小说

秋天小说>晋末芳华 > 第四百六十章 格局如此(第2页)

第四百六十章 格局如此(第2页)

“原来他早就算到了。”云归喃喃道,“水到之处,不只是灌溉田地,还会带来新的病源。所以他留下的不只是渠,还有防治之策。”

她取出随身携带的《岭南疫后录》,翻至夹页处,发现一段从未注意过的批注:“赤痢起于湿热交蒸,然其根在人不得洁净饮水。故治疫必先治水,疏渠即防疫也。”

那一刻,她终于懂了祖父常说的那句话:“水流到哪里,人就能活到哪里。”不是比喻,而是实证。

数月后,敦煌再次迎来一年一度的“传灯礼”。这一届考场设在玉门关外的古战场遗址,模拟战乱时期的急救场景。考生需在沙暴间隙穿越废墟,寻找幸存者并实施紧急处置。风沙如刀,视线难及三尺,许多选手被迫退出。

唯有两人坚持到底。其中之一,竟是当年慈济书院那位五岁提问“我们也是看不见的人吗”的女童,如今已年满十六,名为柳霜。她自幼失明,却凭借超凡的听觉与嗅觉,在断垣残壁间寻得三名被困者:一名肋骨断裂,一名脱水昏迷,一名小腿开放性骨折。

她用竹夹固定伤肢,以盐粒消毒伤口,再以自制的羊皮囊输送温水。最后一段路程,她背着最重的伤员跋涉十里,脚底磨破渗血,仍一步未停。

当她抵达终点时,全场寂静无声。主持者问她:“为何如此拼命?”

柳霜平静答道:“因为我记得老师说过,我们虽看不见光,但我们的心看得更多。而此刻,我的心听见了他们的呼吸??微弱,但还在。”

她被推举为本届优胜者。接过银针包时,她并未高举庆贺,而是将其轻轻贴在耳边,似在倾听金属细针相互碰撞的声音。“这声音真好听。”她说,“像雨打竹筒,像溪流穿石。我想,这就是生命延续的声响。”

当晚,谢公祠前再度燃起千盏河灯。灯火顺溪漂流,照亮两岸静默伫立的身影。有人低声吟诵《晋末芳华续编》中新添的一段:

>“自谢公逝后一百三十年,天下医政司辖下女子医塾增至五百二十七所,培养医者逾三万一千人。盲童毕业生达两千三百余人,足迹遍及葱岭以西、南海诸岛、漠北草原。跨国合作项目扩展至二十六国,涵盖瘟疫防控、妇幼保健、战地救护等领域。更有‘青梧手语’‘稚盲触读法’‘流动药车制度’被倭国、新罗、波斯采纳推行。”

年轻的学者站在人群中央,声音坚定:“我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。我们正在成为它的书写者。”

话音未落,远方又传来驼铃声。不止一支,而是数队并行,自东西南北四方汇聚而来。有的车上堆满药材,有的载着盲童学生,有的挂着金银花旗帜。领头者中有男有女,有老有少,有眼明者,也有目盲者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:腰间系着银针包,胸前挂着药囊,步伐整齐如一。

他们齐声唱起一首古老的歌谣,源自百草庐初创之时:

>“梅开二度春不老,

>药碾千回香自飘。

>不求人间颂姓名,

>但使苍生免哀号。”

歌声穿透夜空,惊起飞鸟无数。星辰之下,大地仿佛复苏,每一道河流都在低语,每一阵风吹过荒野,都像是千万双脚步仍在前行。

而在南山书院的藏书阁顶层,一名少年正小心翼翼打开那个密封石龛。他并非考古学者,而是阿?的曾孙,自幼习医,今奉命整理遗物。当他展开那封未曾寄出的信时,忽觉一阵清风拂面,窗外的金银花簌簌作响。

他轻声念出信末最后一句:

>“请你安心。”

泪水悄然滑落。但他没有停下,而是取出笔墨,在信纸背面郑重添上一行新字:

>“我们,一直在继续走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