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八两确实不便宜,但对早已厌倦了普通纱料的富裕人家而言,咬咬牙也不是买不起,况且又打着个“霞染第二”的名号:霞染二三百两且有价无市,那个我买不起,还不能买个三十几两的过过瘾么?
薛掌柜拿货后的次日就买了近四成,明月一看,大喜,立刻决定增加染池。
现在七娘和朱杏都带了两个小徒弟,虽还不能独当一面,跟着打下手却还不错,如今仅有的两个水池完全不够朱杏尽情发挥。
她曾扬言,再加两个不是问题!
增加染池很简单,一个木匠带两个徒弟,包工包料,三五天就能完活,之后马上可以投入使用。
但是动工之前,朱杏却提出不同意见,“太挤了。”
染坊的前身是一处家庭经营的中等造纸坊,买卖一般,常住人口有限,占地仅一亩多不到两亩,现在前头约么三成是装卸货、盘点、接待的空地,后院大约一亩出头,刨去仓库、伙房和住处,留给两个染池和晾晒的空间实在不多。
而每个染池边都要搭建高大的木架,用来提布,此木架需要一人操作。另有一人在水池边负责配合提放,两人等朱杏调完色后清理水池,另有两人在晾晒区接布、调整位置、收拢等等。
也就是说,一亩地要分成染池和晾晒两半,以前者为例,半亩地界内要同时容纳两个四丈多长、两尺多宽的大型水池,以及两座高大的木架,至少四个人的活动空间。
现在看着确实挺宽敞,但如果再塞进来一份呢?
明月挠挠头,“买地吧!”
染坊附近全是荒丘和林子,往东南西北走几刻钟不见人烟,地皮应该贵不到哪里去。
明月出去转了几圈,决定将染坊东北侧的大半座山头包下来,那边有小溪流过,捕鱼捉虾、洗洗涮涮都方便,还有竹林可以掰笋子,之前厨房的高大娘就经常带人过去。
而且山坡上地势高,完全可以修建一座新哨楼,视野更开阔,戒备更无死角。
说干就干,明月马上就去衙门里问价。
原本那书吏听她说要买山,还挺高兴,当即翻开厚重的鱼鳞图册查找,“姑娘要买哪里的山?种地还是作甚?如今土地依据上中下肥力不同,价格也不同,约么在二两到五两之间。荒地贱,一两半上下就够了,若要的多,还能多送一点……”
可听明月只要一小边山腰,最多不过三t五亩后,那书吏的语气就冷淡下来,“就买这点啊?”
五两、七两的买卖,凭啥让我接待?!
明月有点懵,心道您这翻脸比翻书都快啊,我买这点还少吗?
寻常人家谁动辄买几亩不能种的荒地!
那书吏将她穿戴上下打量一回,确认是位不差钱的主儿,又耐着性子将鱼鳞图册翻看一遍,伸出手指往染坊附近画了个圈,“四周空旷得很,风景也不错,还修了路,跑马走车都使得。你若有闲钱,不如把这两座山头都包了。”
“啊?”明月傻眼。
不是,我就想扩张一下染坊啊,您这一下子弄给我两座山头,我要这么多山做什么!
那书吏见她只是惊讶,却并没露出手头紧的意思,心道有门,便又有了笑模样,出言蛊惑,“你只要那几亩地,却到了人家半山腰上,叫我们不好做。倘或来日又有人想包整座山,你却给破开了,剩下的怎么弄呢?
倒不如趁这会儿捡个便宜,略花百八十两的一并划过去,我在这边给你添几笔,你爱造屋子就造屋子,或是弄个庄子也好,那些个有钱人都这么弄,随意叫两个人侍弄着,日后想吃什么新鲜瓜菜也不必外头买去,或是多栽些果树,开花好看,结果好吃,岂不两全其美?况且都圈起来之后,外人便不好随便进,又安静又安全。”
荒地空着白瞎了,糊弄着叫人包出去,好歹多一份税收进账,衙门账面上好看,上头的老爷们看了也欢喜。
不差钱的明月被他说动了。
别说,还真别说,他说的确实有道理。
种地另当别论,现在染坊里的人越来越多,确实有点挤。
朱杏和七娘的那几个小徒弟还三四个人一间挤着呢,早该分出来了,起码两人一间才像个话嘛。
至于七娘和朱杏,都是大管事级别,至少也得有个独立的院子。
这些日子梁鱼等人又陆续举荐了五个护院,抱了六条狗仔来,上上下下连人带畜二十多张嘴,没几个不能吃的,高大娘和三个帮厨勺子都抡冒烟了!
原来的小伙房根本坐不开,好些人都端着饭菜在室外凉棚底下吃。
现在天暖还好说,可过阵子冷了天呢?
难不成真要排班轮流用饭?
也不像话。
况且统共就那么大点儿的地方,养着好几头牲口、八条狗,还有伙房一天三四个时辰开着火,天长日久的,污物、油烟四处飘散,很容易沾染到仓库和前面的染池。
若真的包下一座山头,一切难题便迎刃而解了:
住处、伙房、杂物等全都挪到紧挨着的小山包上,多盖几间房,多添几眼灶,看在眼里亮堂,心里也舒坦。日后饮食起居都在上面,又能就地养殖、栽种,汲水也方便。
现在的染坊杂物全部清理干净,东西向扩出去,东侧连接山丘,只做接待、库房和染坊等干活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