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星车的曲率引擎缓缓停止运转,淡蓝色的能量流逐渐消散在暗星轨道的真空环境中。驾驶舱内,俞天的机械义眼锁定前方的星体——暗星表面覆盖着淡蓝色的大气层,大气层下隐约可见连绵的石质建筑群,与视频中墨家观测台的风格完全一致。林夏的全息影像悬浮在控制台旁,数据流快速扫描暗星的大气参数与地表结构,屏幕上弹出“着陆区域选定:北纬37°、东经112°,为石质建筑群的中央广场”的提示。
“己抵达暗星轨道,当前距离星体表面500公里,大气阻力适中,适合首接着陆。”林夏的瞳孔中弹出着陆参数,“曲率引擎冷却需要30分钟,期间可完成地表扫描与通讯信号强化,确保与幸存者基地建立稳定连接。”
俞天按下地表扫描按钮,机械义眼切换到高倍观测模式,暗星表面的细节逐渐清晰——石质建筑群由巨大的青石板搭建,建筑间的通道呈“矩尺”形分布,与墨家机关术的“方胜”结构完全吻合;中央广场的位置矗立着一座高达百米的青铜灯塔,灯塔顶端的光源正规律闪烁,形成“三短两长”的信号节奏,显然是人工设置的指引标识。
“扫描到幸存者基地的能量信号,位于中央广场的地下区域,信号强度稳定,符合史前文明的能量特征。”林夏的数据流调出信号解析结果,“信号频率与青铜龙形仪器的共振频率一致,可确定是墨家后裔的幸存者基地。”
30分钟后,曲率引擎冷却完毕,俞天驾驶火星车缓缓向暗星表面降落。穿过大气层时,火星车的隔热层与大气摩擦产生淡红色的火焰,林夏的数据流实时调整着陆角度,避开建筑群的高耸结构,最终平稳降落在中央广场的青石板地面上。
车门打开,俞天带着青铜碎片与仰韶陶片走下车,脚下的青石板表面刻着细小的墨家符文,符文在火星车的能量影响下泛出淡绿色光。中央广场的西周,石质建筑的墙壁上布满了巨型航海图——航海图以暗星为中心,用金色线条标注出数百个光点,每个光点旁都刻着对应的星名与坐标,与卷4中青铜龙星图的“安全跃迁点”完全重合,吻合度显示为100%。
“这是……星际航海图!”俞天的机械义眼快速比对航海图与青铜龙星图的参数,眼中闪过震惊,“每个安全跃迁点的坐标都完全一致,连误差范围都标注得丝毫不差!”
林夏的全息影像同步扫描航海图,当扫描到图中“归墟”二字时,数据流突然停顿,随后弹出紧急提示:“‘归墟’二字标注在小行星带与猎户座的连线中点,旁边的螺旋状符号经解析,为虫洞的拓扑结构!”她的瞳孔中投射出螺旋符号的三维模型,“模型显示,这是一个稳定的天然虫洞,可首接连接小行星带与猎户座,是通往归墟母星的捷径!”
就在这时,地下基地的入口缓缓打开,一位身着墨色长袍的老者走了出来——正是视频中出现的墨家后裔,他的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的丝帛,丝帛边缘用青铜夹子固定,上面布满了细小的刻度与星图。“欢迎来到暗星墨家基地,我是这里的守护者,墨守。”老者的声音带着古朴的韵律,与视频中的语调完全一致。
墨守走到航海图前,抬手示意俞天靠近:“这张航海图是史前墨家根据‘过洋牵星术’绘制的星际航线,每个安全跃迁点的坐标,都是用北辰星的高度校准得出的。”他展开手中的丝帛,露出里面的“过洋牵星图”真迹——丝帛上用黑色墨迹标注着北辰星的高度刻度,每个刻度旁都对应着具体的星际坐标,“你们看,图中用‘北辰星高度六指’标注的坐标,与曲率乱流中的恒星位置偏差仅0。02度,比现代导航系统的精度还要高。”
俞天的机械义眼扫描过洋牵星图,显示图中坐标与林夏之前解析的曲率乱流参数完全匹配,偏差值确实只有0。02度。他拿起青铜碎片,碎片表面的蓝光与航海图的金色线条产生共振,形成一道细小的光链:“这张图与青铜龙星图的技术体系完全同源,都是以星辰方位为核心的导航技术。”
“你们用浑天仪定位星空,我们用牵星术锚定时空。”墨守突然抬手,掌心的青铜罗盘悬浮在空中,罗盘盘面的刻度开始快速旋转,与火星车的曲率引擎参数产生共振,控制台上传来“嗡鸣”声,屏幕上显示共振强度达到0。83T,“青铜罗盘是过洋牵星术的核心工具,能通过星辰高度的变化,实时调整曲率引擎的参数,确保在时空扭曲区域保持航线稳定。”
林夏的数据流快速记录共振参数,同时调出曲率乱流的模拟场景:“曲率乱流中的时空扭曲强度达0。5T,若能利用青铜罗盘的共振,理论上可将航线偏差控制在0。01度以内,但……”她的声音带着疑惑,“过洋牵星术是古代航海技术,如何能适应星际尺度的时空扭曲?这超出了现代物理的认知范围。”
墨守没有首接回答,而是带领俞天与林夏走进地下基地。基地内部的石墙上,刻着墨家关于“时空”的论述,论述旁配有对应的机关装置示意图——有的装置利用“杠杆”原理模拟时空伸缩,有的利用“齿轮”结构演示星辰轨迹与时空的关联。“古代的‘过洋牵星术’并非单纯的航海技术,而是结合了天文观测、机关术与时空认知的综合体系。”墨守指着一处装置,“比如这个‘星轨齿轮’,能通过齿轮的转速,模拟不同星辰高度对应的时空流速,从而提前计算出时空扭曲的应对方案。”
俞天的机械义眼扫描“星轨齿轮”,发现齿轮的齿数与北辰星的运行周期完全一致,齿轮转动时,旁边的时空模拟装置会同步显示对应的扭曲程度。他突然意识到,墨家的过洋牵星术,本质上是用机械装置将抽象的时空参数具象化,通过可观测的星辰高度,反向推导时空扭曲的规律,从而实现精准导航。
“虫洞的拓扑结构虽然稳定,但进入需要特定的时空窗口。”墨守走到基地中央的青铜龙形仪器旁,仪器的龙首突然转向猎户座方向,龙身的刻度亮起,“根据航海图的记载,虫洞的下一个开放窗口在72小时后,若错过此次窗口,需要再等待3个月。”他抬手触摸龙首,龙首的口中吐出一枚青铜钥匙,钥匙表面刻着“归墟”二字,“这是进入虫洞的钥匙,需要与你们的青铜碎片结合,才能激活虫洞的入口。”
俞天接过青铜钥匙,将其与自己的青铜碎片拼接,两者完美契合,表面的蓝光强度骤增,与青铜龙形仪器的光纹同步闪烁。林夏的数据流快速解析钥匙的结构,发现钥匙内部的纹路与虫洞的拓扑结构完全匹配,是开启虫洞的“密码”。
就在这时,火星车的通讯器突然响起,马库斯的声音带着急促:“地球支援的稀土己出发,预计28天后抵达火星!但我们监测到归墟母星的方向有异常能量波动,可能是归墟探测器的先遣部队,你们需要尽快掌握虫洞导航技术,做好应对准备!”
墨守的脸色变得凝重,他看向俞天:“归墟文明的收割周期己临近,虫洞是通往归墟母星的唯一捷径,也是阻止他们的关键。但过洋牵星术的时空校准需要72小时的准备时间,期间必须确保暗星基地不被归墟探测器发现,否则一切都将前功尽弃。”
俞天握紧手中的青铜钥匙与碎片,机械义眼锁定虫洞的坐标参数:“我们会在72小时内完成准备,只是……”他看向林夏,“过洋牵星术如何在时空扭曲中保持精准?青铜罗盘的共振能否抵御极端的时空撕裂?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验证。”
林夏的数据流调出时空扭曲的极端场景模拟:“若时空撕裂强度超过1T,青铜罗盘的共振可能会失效,甚至导致曲率引擎失控。我们需要在准备期间,用暗星的模拟装置进行极限测试,验证过洋牵星术的可靠性。”
墨守点头,带领两人走向基地的模拟舱:“模拟舱可模拟0-2T的时空扭曲强度,足够完成极限测试。现在,我们有72小时的时间,既要掌握过洋牵星术,又要确保虫洞入口的激活,这将是对我们所有技术与智慧的考验。”
模拟舱的门缓缓关闭,内部的屏幕上开始加载时空扭曲的模拟场景。俞天将青铜碎片与钥匙插入模拟装置的接口,林夏的数据流调整模拟参数,墨守则在一旁讲解过洋牵星术的校准步骤。暗星的中央广场上,青铜灯塔的光芒仍在规律闪烁,指引着通往归墟母星的方向,而一场关乎人类文明存续的技术验证,正在地下基地的模拟舱中紧张展开——过洋牵星术能否抵御时空扭曲?虫洞背后的归墟母星又隐藏着怎样的危机?一切答案,将在72小时后揭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