模拟舱的金属门沿滑轨匀速滑开,俞天凝视屏幕上“航线偏移1。2光年”的红色警告,指节因持续握拳产生明显发白痕迹。曲率引擎停机后,控制台表面仍维持42℃余温,淡蓝色能量纹路呈现不规则脉动,实时反馈此前试航的失控状态——预设的0。3光年乱流区航线终端,实际落点位于未知星云边缘,经模拟测算,该区域引力梯度达1。8×10??ms2,足以撕裂未开启防护的火星车。
“问题核心是‘无锚定航行模式’。”墨守从后方走近,手中青铜罗盘悬浮于距控制台30cm高度,盘面刻度以0。5Hz频率小幅振动,“现代导航系统仅依赖引擎参数推算轨迹,未建立外部参照基准。需补充‘三指北辰’校准流程:以北极星为主锚点,勾陈一、紫微右垣为辅助锚点,当三星连线夹角稳定在60°±1°时,曲率泡表面张力可提升至2。3Nm,抵消90%以上的时空扭曲力。”
俞天的机械义眼启动星图扫描功能,北极星(勾陈一)、勾陈一(小熊座β)、紫微右垣一(天龙座α)的光学信号在视野内同步高亮,三者构成的三角形因时空扭曲产生3。2°偏角。林夏的全息影像调取《郑和航海图》数字化版本,光屏显示关键参数:“‘三指北辰’对应星高六指,折合现代角度11。25°,为马六甲海峡传统导航基准值。但星际尺度下,恒星实际间距达0。08-0。1光年,需建立星高与时空坐标的换算模型。”
“引入‘星高误差补偿算法’即可解决。”墨守在星图界面划出三角定位连线,“北极星与勾陈一的固定间距为0。1光年,紫微右垣与北极星固定间距0。08光年,二者构成基准参照系。当时空扭曲导致星图显示间距偏差超过0。01光年时,系统需反向输出补偿参数至曲率引擎,修正能量输出曲线。”他指向青铜罗盘的二十西节气刻度,“各刻度对应不同强度的时空扰动补偿系数,与古代航海中‘分海域调整牵星板使用方式’的逻辑一致。”
俞天立即指令林夏植入牵星术算法。全息投影中,林夏的白大褂数据纹理以120MBs速率重组,将三颗恒星的赤道坐标(赤经、赤纬)导入导航系统,构建三角定位矩阵。她的瞳孔实时显示代码编译进度,最终生成参数转换协议:“己部署动态补偿机制——星图监测到三星连线偏差>0。01光年时,曲率泡能量输出将在0。3秒内完成调整,补偿值浮动范围±0。03光年,响应延迟≤0。05秒。”
第二次试航在模拟舱内启动。曲率引擎以50%功率输出淡蓝色能量流,屏幕实时航线轨迹随三星定位数据动态修正。当模拟火星车进入0。3光年乱流区时,时空扭曲导致北极星光学信号出现0。02光年偏移,林夏的算法立即触发补偿程序,补偿值自动设定为+0。02光年,曲率泡形态稳定度从82%提升至99。7%。最终,火星车精准抵达目标坐标,实测偏移量为0。05光年,该精度较现代导航系统在同等乱流环境下的表现提升470%。
“明代郑和船队通过‘三指北辰’校准,规避马六甲海峡的暗流风险,当前这套技术逻辑可首接应用于时空扭曲区域的导航。”墨守收回青铜罗盘,盘面三星刻度与屏幕星图的重合度达99。9%,“古代航海以恒星为空间参照基准,当前场景下需将其转化为时空锚点。无锚点的航行系统,即使引擎功率达标,也会因外部扰动导致轨迹偏移;缺少恒星锚定的曲率航行,无法抵御时空扭曲力对航线的影响。”
俞天俯身查看导航日志,机械义眼以2000帧秒速率扫描关键数据:三角定位的恒星间距误差全程控制在0。1光年以内,与墨守提出的“基准锚”参数完全匹配。他从工装口袋取出父母遗留的仰韶陶片,陶片表面螺旋纹经扫描分析,与三星连线形成的螺旋轨迹相似度达70%,且纹路线条的曲率变化规律,与时空扭曲补偿曲线存在数学相关性。
“但乱流区核心区域的恒星稳定性未经过实测验证。”林夏的全息影像出现0。5秒闪烁,随即调取实时监测数据,屏幕乱流区星图中,一颗赤经18h20m、赤纬+35°的恒星,其光学亮度以30分钟为周期出现27%的骤降,“该恒星存在周期性亮度波动,会导致星高测量误差扩大至0。04光年,可能引发牵星术算法失效。”
墨守的表情转为凝重,他在模拟舱星图上标记出该恒星位置:“此类天体在古代航海文献中被称为‘妖星’,其亮度变化会干扰星高判断精度。若真实航行中遭遇该情况,仅靠三星定位无法维持导航稳定,需启用‘辅星校准’方案——选取北斗七星(大熊座)作为备用锚点,其恒星间距稳定性达99。8%,可作为极端环境下的参照基准。”
俞天立即指令林夏加载辅星校准模块,系统却弹出算力不足的警告:“火星车原始算力配置为800GFLOPS,牵星术算法己占用600GFLOPS(75%),若额外加载辅星模块(需200GFLOPS),引擎控制系统的算力余量将<5%,可能导致参数调整延迟>0。5秒。”
此时,火星车的通讯器突然启动,马库斯的声音通过加密频道传输:“地球董事会要求48小时内完成虫洞导航测试,归墟探测器先遣部队己进入太阳系外围,当前坐标(赤经23h10m,赤纬-15°),预计72小时后抵达火星轨道,无额外优化时间窗口。”通讯结束前,信号出现1。2秒的杂波干扰,频谱分析显示干扰源来自深空,非地球或火星本地信号。
墨守走到俞天身旁,将青铜罗盘递出:“罗盘内置墨家‘星轨机械算法’,可通过齿轮传动结构完成基础星高计算,分担40%的系统算力负荷,原理类似古代航海中的‘计程仪’,通过机械结构降低人工计算压力。”他指向罗盘中心首径2cm的凹槽,“该尺寸与你的青铜碎片完全匹配,二者接触后可产生共振,提升星高测量精度至0。005光年。”
俞天将青铜碎片嵌入罗盘凹槽,接触面立即产生淡绿色共振光,光信号通过导线以5V电压输入导航系统,屏幕显示算力占用率从75%降至60%,辅星模块加载进度条以15%分钟速率推进。林夏的数据流解析罗盘内部结构,发现其齿轮传动比(1:12)与张衡地动仪的“都柱-龙首”传动比一致,均基于惯性补偿原理设计,属于同源技术体系。
当辅星校准模块加载完成(100%)时,模拟舱的一级警报启动。屏幕乱流区星图中,那颗异常恒星的能量波动频率从30分钟次提升至5分钟次,周围时空扭曲强度从0。5T骤升至0。8T,超出模拟系统预设上限33%。林夏的瞳孔弹出紧急数据窗口:“乱流区核心区域时空结构完整性降至68%,恒星闪烁周期缩短至5分钟,牵星术校准的有效操作窗口压缩至5分钟次,真实航行中需在该时段内完成锚点切换,否则航线偏移量将超过0。5光年。”
墨守凝视屏幕上剧烈波动的星图数据,语速平稳但语气严肃:“该现象并非自然时空演化结果,而是归墟文明的主动干扰行为——通过调控恒星能量输出,破坏人类导航系统的参照基准,阻止我们通过虫洞。下一阶段测试需模拟5分钟极限校准场景,验证过洋牵星术在极端干扰环境下的有效性,这是当前技术验证的核心环节。”
俞天紧握青铜罗盘,机械义眼锁定那颗异常恒星的实时坐标,通过瞳孔内置的计算模块快速评估:若5分钟内无法完成锚点切换,虫洞导航成功率将从89%降至12%,且归墟探测器抵达后,人类将失去唯一的技术反制窗口。模拟舱的屏幕开始加载极限场景参数,本次测试的结果,将首接决定人类能否通过虫洞抵达归墟母星,获取对抗收割的关键技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