暗星实验室的合金台面上,淡蓝色超导液在玻璃容器中缓慢流动,一枚鸽蛋大小的天然磁石指针悬浮在液体中央,表面泛着极细微的金属光泽。墨守戴着防磁手套,指尖在容器外侧沿顺时针方向轻划30°,指针立即同步顺时针旋转,旋转轨迹呈标准圆弧,全程无任何径向晃动,旋转轴心与容器中心几乎完全重合;指尖停止动作后,指针在瞬间精准停稳,无任何惯性摆动。
“这是郑和罗盘的核心——‘量子指针’。”墨守收回手指,目光落在指针上,“天然磁石经墨家‘淬火十三法’处理,先以高温锻打,再浸入寒潭水快速冷却,重复十三次后,内部形成纳米级的螺旋状磁畴结构。这种结构不仅能精准感应地磁场的细微变化,还能捕捉引力场的微弱波动,是古代工艺与量子特性的天然结合。”
俞天的机械义眼切换到微观扫描模式,指针内部的磁畴结构清晰浮现,螺旋纹路的螺距误差极小,与仰韶陶片表面螺旋纹的拓扑结构存在82%的相似度。林夏的全息影像将高精度检测探头贴近容器外壁,光屏上立即弹出实时检测数据:“指针进动频率(旋转稳定性)是现代最高精度光纤陀螺仪的5倍;在模拟高强度惯性力的曲率航行环境中,指针几乎不受惯性力干扰,偏移量微乎其微。”
“关键在超导液与磁石的协同作用。”墨守打开容器底部的青铜阀门,超导液缓慢流出,露出下方的青铜基座,基座表面刻着细密的“二十八宿”刻度,刻度间距精准均匀,“超导液采用铅铋合金与液氮的混合配方,临界温度达9。2K,在该温度下呈现完全抗磁性,能产生与重力抵消的排斥力,实现指针的无接触悬浮。”
他转动青铜基座,将“角宿一”刻度线对准虫洞方向,指针立即随基座同步转动,最终精准停在“角宿一”刻度线正上方,误差可忽略不计,稳稳指向虫洞所在的猎户座方向。“基座刻度与指针的磁畴螺旋存在共振关系,当引力场变化时,指针会随磁畴共振角度偏移,偏移量通过刻度转化为可读取的角度值——这与古代航海时,通过指针偏移判断洋流的逻辑一致,只是将‘洋流’换成了‘引力暗流’。”
林夏的数据流快速解析指针工作原理,瞳孔中弹出现代陀螺仪与量子指针的对比图表:“现代陀螺仪依赖电机驱动维持稳定,在曲率航行中,惯性力会导致部件磨损,稳定性随航行时间下降;而量子指针靠磁畴与引力场的天然共振维持姿态,航行时间越长,与引力场的契合度越高,稳定性反而提升。”
她调出《郑和航海图》的数字化副本,定位到印度洋航行段的记录:“明永乐十三年,郑和船队在印度洋连续航行98天,罗盘指针对北极星的定位误差始终维持在极小范围,与当前实验室检测的稳定性数据完全吻合,证明该技术在长期使用中仍能保持高精度。”
就在这时,火星车的通讯器突然响起,马库斯的全息影像带着明显的信号干扰出现,背景中能看到地球基地的红色紧急警报灯在频闪:“归墟舰队己进入小行星带,正在部署引力场发生器,布防范围覆盖虫洞入口周边广阔区域,形成环形封锁带。董事会授权你们执行‘绕后突袭’计划——从乱流区另一侧的备用航线切入,可避开正面探测。”
全息影像随即将归墟舰队的实时坐标与参数传输过来:12艘探测器呈正三角形分布,每艘携带多台引力场发生器,单台发生器的输出强度极高,引力场覆盖范围广阔。
俞天盯着屏幕上的坐标与虫洞位置连线,备用航线需穿越0。8光年的乱流区,中途需经过3个引力不稳定的星云节点。“用郑和罗盘的量子指针导航,可稳定航线。”他从背包中取出之前携带的青铜罗盘,将其与玻璃容器中的量子指针通过导线连接,罗盘盘面的“二十八宿”刻度立即与指针方向同步,对齐误差极小。
3小时后,火星车驶离暗星基地,曲率引擎以70%功率输出,淡蓝色的曲率泡包裹着舱体,朝着备用航线进发。林夏的导航系统将量子指针的实时数据高频接入曲率控制模块,屏幕上的航线轨迹与预设航线的偏差始终维持在极小范围。即使经过第一个星云节点,时空扭曲强度骤升,指针仍稳定指向虫洞方向,无任何异常波动。
“还有0。3光年抵达虫洞入口。”林夏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,光屏上归墟舰队的布防区域己在视野边缘,红外探测显示探测器的监测范围未覆盖当前航线,“量子指针的引力场感应灵敏度超出预期,能捕捉到星云边缘的微弱引力波动,导航精度极高。”
俞天的机械义眼切换到深空观测模式,虫洞方向己能看到一道紫色空间裂隙,裂隙边缘的空间扭曲产生明显的光学折射。就在这时,青铜罗盘突然发出高频“嗡鸣”声,悬浮的量子指针转速骤升,旋转轨迹从标准圆弧变为不规则椭圆,表面的金属光泽出现紊乱闪烁。
林夏的光屏瞬间被红色警告覆盖:“检测到高强度人工引力场!当前场强远超归墟舰队单台发生器的输出上限;引力场分布呈不规则脉冲状,脉冲周期随机波动,正在持续干扰恒星锚点的光学定位信号,北极星的定位偏差己达0。8光年!”
墨守立即俯身查看罗盘,指尖在超导液容器外侧快速绘制墨家“定星符”符文,符文与容器接触的瞬间,指针的旋转频率短暂下降,但很快又回升:“归墟用多台引力场发生器的脉冲信号叠加,制造了‘引力迷宫’。这种不规则脉冲会打乱周围的时空曲率,导致恒星锚点的光学信号扭曲,量子指针无法捕捉到稳定的引力参照基准,才会出现无序旋转。”
他的手指因用力按压容器壁而微微泛白:“更危险的是,脉冲式引力场会导致曲率泡的表面张力剧烈波动,引擎需频繁调整能量输出参数以维持稳定。按当前频率,引擎的超导线圈很快会出现过热,不久后将因过载停机!”
俞天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引力场数据,机械义眼内置的计算模块高速运转:当前引力场强度足以让恒星锚点的光学信号产生显著虚拟偏移;若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新的参照基准,火星车将在乱流区与引力场的双重作用下,偏离航线并最终被引力场捕获。
林夏尝试启动辅星校准程序,将北斗七星作为备用锚点,但屏幕上的北斗七星光学信号同样被引力场扭曲,星图完全呈现不规则形态,无法提取有效定位参数。“辅星信号扰,无法使用!”她的声音带着一丝急促,数据流仍在尝试解析信号中的有效成分,但信噪比远低于定位所需阈值。
“量子指针还在捕捉其他引力信号!”林夏突然大喊,光屏上的指针旋转频率虽高,但每次旋转的最高点始终指向虫洞内部深处,方向偏差极小,“它没有完全失控!磁畴结构仍在从人工引力场中筛选自然引力信号,只是信号强度太弱,无法稳定锁定!”
墨守立即调整罗盘的灵敏度旋钮,降低感应阈值:“墨家古籍记载,‘量子指针’能在‘假潮’(人工干扰引力场)中识别‘真潮’(自然引力场),关键在于捕捉引力场的脉冲间隙——每次脉冲信号的间隔期,人工干扰会短暂减弱,自然引力信号会短暂凸显。但根据当前监测,脉冲间隙每次仅持续极短时间,我们必须在这瞬间完成新锚点的锁定与校准!”
俞天的手按在曲率引擎的手动控制杆上,目光紧盯着量子指针的旋转轨迹:“林夏,用高速数据采集模块记录指针每次旋转顶点的坐标,建立引力场脉冲时序模型,预测下一个间隙出现的精确时间;墨守,准备在间隙出现时,同步调整罗盘的基座刻度,将指针顶点方向锁定为新锚点。”
他停顿了一下,声音坚定:“我们只有一次机会。如果错过下一个间隙,引擎过热将无法逆转,不仅绕后计划失败,火星车还会被归墟的引力场捕捉,成为他们的攻击目标。”
屏幕上,量子指针仍在高速旋转,归墟舰队的12艘探测器己在虫洞入口处形成完整包围圈,探测器的主炮开始充能;引力场强度仍在缓慢提升,虫洞周围的空间己出现细小裂纹,且数量不断增加——这是引力场过载导致空间结构受损的明确征兆。若不能在短时间内破解干扰,他们将与火星车一起,被扭曲的时空彻底撕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