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英双方在静海寺谈了一周,共议约四次,清方代表差不多满足了英方提出的全部条件。】
……
天幕上。
清朝大臣与英国大臣对面而坐。
双方交换纸张。
签字、画押。
条约内容展现与画面上。
……
【接下来的谈判进入了第二阶段,从七月十五至七月二十四(8月2日至29日),英方的谈判代表是其全权公使璞鼎查,清方的代表则是耆英和伊里布。】
【为了加快谈判进度,璞鼎查主动邀请耆英等人登上英军旗舰『皋华丽』号,让清方代表亲眼见识英军的先进装备。】
【这一招果然奏效,耆英随后向道光帝报告:“该夷船坚炮猛,初尚得之传闻,今既亲上其船,目睹其炮,益知非兵力所能制伏。”】
【在第二轮谈判中,耆英等人几乎全盘接受了英国人的条件。】
【七月二十一(8月26日),中英谈判双方最后达成一致,可以签订正式协议了。】
【当时急于签字的是耆英等清方代表,他们还为此举行盛筵,招待璞鼎查等英国“贵宾”。】
【不料,一直急于签订协议的英方反而不同意在当日签订协议,因为他们要举办一个盛大的签字仪式来庆祝自己的胜利。】
……
{在场一英军军官写道:在欧洲,外交家们极为重视的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,中国的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,一览即了。很容易看出来,他们焦虑的只是一个问题,就是我们赶紧离开。}
{为了使英军赶紧离开,耆英提议立即签字,但英方拒绝了。}
{在英国人看,这是外交,事关利益。在清廷官老爷看,这只是一件差事,赶紧结束了事。}
{什么赔款、割地、通商,这些损失是皇上的,关我鸟事。}
{欧洲是外交家,我们不是啊!于大清王朝而言,臣子家奴又有多大差别呢?可革职可充军可抄家。早些完成任务才是真的。}
{这个细节很有文化特色。条约,原不是用来守的,只是用来解决眼下的问题的。二百年后,这特色还在。}
……
【七月二十五(8月31日)道光帝收到耆英七月二十一(26日的奏折)下旨曰:
览奏忿懑之至!朕惟自恨自愧,何至事机一至如此?
于万无可奈之处,一切不能不允所请者,诚以数百万民命所关,其利害且不止江、浙等省,故强为遏制,各条均照议办理。】
【谕旨于八月初三(9月7日)到达南京。】
【但在此之前,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(1842年8月29日)】
【在南京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,耆英、伊里布已在条约上盖用关防并亲笔画押了。】
【条约签订了。】
【南京保全了。】
【英军退出了。】
【战争结束了。】
【这一切使英方大为满意。一英军军官在其回忆录的结尾,用大写字母写了一句得意的话。】
【QueRedByaman】
【中国被一女子(女王)征服了。】
qu4。。qu4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