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阿福让老李把铁剑搬出来,每把剑都缠着防滑绳,剑柄上还刻着小队的名字。雷奥拿起一把剑,挥了挥,惊讶地说:“这剑比我想象的还好!防滑绳缠得结实,剑柄还有名字,太贴心了!多少钱?我这就给你。”
“十把铁剑两千两百铜板,二十瓶药水三百铜板,总共两千五百铜板,合二十五银币,”王阿福把火焰鸟递给老陈,“这只火焰鸟送你们,老陈烤好后你们带路上吃——咱们是老客户,这点心意你得收下,不然以后我不敢给你优惠了。”
雷奥哈哈大笑,掏出二十五银币递过来:“阿福老板还是这么会做生意!行,这火焰鸟我就收下了。对了,我跟其他小队说了你们作坊的铁剑,他们都想订,以后你这儿要是有新货,记得先通知我。”
送走雷奥,王阿福回到铺子里,翻出账本,在“作坊周收益”那页写下:
-打铁区:十把铁剑×105铜板=1050铜板(10。5银币)
-炼药区:五十瓶初级药水×10。7铜板+二十瓶清凉药水×15铜板=535+300=835铜板(8。35银币)
-布偶区(试运营):十个定制布偶×15铜板=150铜板(1。5银币)
-总成本:(95×10)+(43+20)+(15×10)=950+63+150=1163铜板(11。63银币)
-周净赚:10。5+8。35+1。5-11。63=8。72银币
看着账本上的数字,王阿福心里踏实多了。流民作坊不仅解决了流民的就业问题,还为他的“市井版图”打下了基础——从单纯的“倒卖”到“生产+销售”,利润更高,抗风险能力也更强。
晚上,作坊的人都在忙:老李在赶制明天要送的铁剑,张婶在熬加蜂蜜的清凉药水,阿木在教妇女们绣布偶,王阿福则坐在柜台后,规划着下一步的计划。他翻出主城地图,在上面圈出几个地点:城南的菜市场(能低价采购食材)、城西的兽皮店(能定制皮甲)、城北的木材铺(能做货架和工具)——要把上下游资源都整合起来,形成“采购-生产-销售”的完整链条,才能在奇幻大陆的市井里站稳脚跟。
“老板,老陈说烤好的火焰鸟可以吃了,还煮了一大锅肉汤,让大家都去吃饭。”艾拉从厨房走出来,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,“老陈还说,明天要给作坊的人送早餐,让他们有精力干活。”
王阿福接过肉汤,喝了一口,暖意从喉咙传到肚子里。他想起穿越那天,在下水道喝的脏水,再看看现在的日子,突然觉得,那些算过的账、吃过的苦,都值了。
“艾拉,你去通知作坊的人,今晚都在铺子里吃饭,老陈烤了火焰鸟,还煮了肉汤,管够,”王阿福放下碗,“明天早上让老陈多烤点面包,每个去作坊的人都带一个,算是‘早餐福利’——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,这账算得过来。”
艾拉笑着点头:“我这就去通知,他们肯定高兴坏了!”
吃饭的时候,张大叔端着一碗肉汤走过来,坐在王阿福旁边:“阿福老板,谢谢您给我们流民找活干。以前我们只能靠捡垃圾、采草药过日子,现在能靠手艺赚钱,还能吃饱饭,这辈子都没想过能这样。”
王阿福喝了口肉汤,心里一算:流民有活干,就不会去冒险,减少了受伤求助的概率,省了治疗药水的开销;还能帮他生产商品,降低成本,增加利润——这是“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”,比单纯赚钱更有意义。
“张大叔,咱们是互相帮忙,”王阿福放下碗,“你们靠手艺赚钱,我靠你们的手艺扩大生意,以后咱们还能开分店,让更多流民有活干,一起把日子过好——这才是最划算的账。”
张大叔连连点头,眼里都泛着光:“好!好!一起过好日!”
夜深了,作坊的人都散去了,王阿福还坐在柜台后,翻着那本写满市井智慧的账本。账本上没有波澜壮阔的冒险故事,只有一个个平凡的数字,却记录着他在奇幻大陆的生存轨迹——从半块发霉的面包,到初具规模的作坊;从只算自己的账,到算上一群人的生计。
他在账本最后一页写下:
“流民作坊不是终点,是起点。二十银币的投入,换来了产业链的延伸,换来了一群人的希望,换来了市井版图的基石。在奇幻大陆,英雄靠魔法和刀剑立足,而我,靠账本和人心,也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——这条路,踏实,且长远。”
写完,王阿福合上账本,起身关店。月光洒在“王记后勤杂货铺”和“流民作坊”的木牌上,两个木牌在夜色中相互映衬,像两颗平凡却坚韧的星。他知道,未来还会有原材料涨价、黑石商会残余势力捣乱、新竞争者出现等问题,但只要守住“算账”的底线,守住“人心”的温度,就能在奇幻大陆的市井里,把“低成本摆烂”的日子,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。